恢复街坊肌理风貌 传承古城千年印记
杭州:历史街区保护成效卓著
文 / 成 果 彭茗玮 陈悟宪
恢复街坊肌理风貌 传承古城千年印记
:
历史街区保护成效卓著
文 / 成 果 彭茗玮 陈悟宪
“那是1999年春,河坊街拓宽改造工程全面展开。到处是一个‘拆’字,古街老店在推土机下不断消失……在社会的呼吁中,终于被紧急叫停……”
杭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院长助理杨毅栋,至今记忆犹新:那时的状况,有点像“刀下留人”。终于,拉走的材料被追回来,开始尝试抢救性保护……
这是杭州做出的第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次年4月8日始,对清河坊历史街区实施紧急保护,终至“绝处逢生”。
这是划时代的转折点!开创了杭州历史街区保护的先河。自此,古都街区的保护开始从点扩展到面。
修复更新后的清河坊,于2002年10月热闹开街,让人眼睛一亮!至今已成为古城特色街区的代表,“杭州人常来,外地人必到”……
“河坊街的保护,为杭州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市规划局副局长刘晓东博士感慨说,历史文化街区是展示杭州名城的重要窗口,是延续古城格局和历史风貌的重要载体。这些年来,杭州持续强化保护规划,坚持“能保则保、应保尽保”。经有关单位和所在区政府共同努力,成功实施了26处历史街区、地段的整体保护,恢复街坊肌理古巷风貌,有效保护了古城“胎记”,传承了杭州的千年气韵。
告别拆旧建新模式 强化规划健全法规
——街区保护迈上正确轨道
千年古城,两朝古都,杭州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街区。
“在彻底摘掉‘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的口号下,杭州从1993年起,决定每年拆除100万平方米旧建筑……大片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群被‘抹平’。” 2007年9月21日的新华每日电讯,这样回顾当时的拆旧建新潮。
报道接着说,“近年来,杭州市对‘拆老城、建新城’开始深刻反省。逐渐认识到,古城的风貌景观之独特价值,是任何新建筑所不能代替的,名城保护和城市发展并不对立,完全可以正确协调起来……”
停止“建设性破坏”。决策迅速扭转。“应保尽保,全面保护!”
科学制定规划。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地段)保护规划,是为各历史街区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并为其发展提出相应策略。市里建立了市规划与房管、文物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保护规划、建筑修缮等方面的协作。设立了保护修缮专项基金。媒体后来纷纷评点说,杭州市规划局、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做了大量的工作。
“杭州的每个历史街区我都跑过。为了搞好古城的保护规划,我们规划人是没日没夜地加班,大街小巷到处跑,调查摸底,寻找宝贝,制订规划……”刘晓东谈起那些年艰苦的规划工作,仍然十分感慨。因为没有规划,保护无从谈起。
依据多次修编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的保护是重要内容,须遵循“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原则。据此,又制订颁布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明确由市规划局等提出街区名录负责编制保护规划。这对杭城历史街区的保护,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和保障。去年10月1日,“保护办法”上升为法规——《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颁布施行。
皇城根下的清河坊历史街区,就是这样保护下来的。
清河坊是古城传统商贸风貌最浓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以河坊街为中心, 包括高银巷、大井巷、太平巷等。有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等知名商号,以传统木结构的店铺居多, 呈开放式“前店后坊”格局……
依据规划实施后,清河坊街区成为杭州古城格局的典范。遵循建筑与街巷的原有比例、风格,保护优化了建筑功能,恢复古朴淡雅的传统店铺和市井风貌。保护恢复了大批百年老店、专业特色店,集聚了中药、茶、饮食、古玩和民间艺术等特色文化业态,人气日旺。2007年初,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是全国商业步行街中的唯一!
如今,一色的青石路,明清风格的建筑,飞翘的屋檐,镂空的窗格,满目古色古香,有游有购有娱乐。行走其间,古风扑面,犹如忽然融入了遥远的岁月……
“经不懈努力,杭州已公布了26处历史街区、地段,实施了22个专项保护规划,以及五柳巷等的5个实施方案。”市规划局局长张勤说,还陆续编制了具体的保护规划图则,规范保护实施。法规和规划的不断制订完善,使杭州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走上了法制和科学的轨道。
因地制宜活态保护 多元主体共建共赢
——成功闯出街区保护新路
“杭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主要有3类:民居街区、风景街区、商业街区。”作为参与者和见证人,刘晓东与教授级高工杨毅栋对这段历史了如指掌。
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是他们津津乐道的一个成功范例。
小河直街位于京杭运河南端,是典型的运河商埠文化区域。明清至民国时,为城北的交通枢纽,商业相当繁华。“下店上坊(宅)、一河两街”格局,保留着传统建筑风貌和市井民俗风情。这个杭城“因水而兴”的仅存标本,在那盛行“拆旧建新”的年代,曾被划入旧城拆迁改造范围。
时来运转。依据保护规划,“存历史真实、显风貌完整、体现生活延续和人文自然融合”。保护整治工程承此原则,对街区2万多平方米房屋,按“原模原样、原汁原味、似曾相识”三种类型进行保护……
“更具特色的,是原住民自由选择回迁。”在国内率先出台“鼓励外迁、允许自保”政策,鼓励住户搬离,由政府负责安置、扩面新房;选原地“自保”的,由政府出资维修住房,完善厨卫设施;“自保”修缮有经济困难的,由政府资助。人居面积从16平方米提高到25平方米……
“白墙黛瓦外立面,房子还是木结构,地面还是青石板,后门挨着河埠头……都是熟悉的老房子味道。”回迁的原居民达65%,继续倚河而居的“运河人家”生活,再现了古运河畔的风貌特色。这个深受各方好评的“活态”保护街区,作为多方共赢的创举,荣获住建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对于民居类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则为“存表活里、以用代保”。
湖边邨历史街区,是杭城保留较为完整的近现代民居,包括湖边邨、星远里、鸿源坊等街坊及4幢独立式别墅。多为二三层的青砖楼房、石库大门,环以围墙和大小庭院。由于年久失修,不少已趋破败,空调外机凌乱,违建多多。与咫尺之外的西湖美景极不协调……
规划部门与上城区政府因地制宜,保存外表,改造内部,巧妙诠释现代生活品质。着重保护原有建筑风格和街巷院落,拆除了430平方米的违建。研用先进科技改造修缮,优化居住条件,再现了石库门里弄的建筑风貌特色。还引进了一家精品酒店入驻,达到了保护与利用的共赢。如今,门楣浮雕、清水砖墙、屋顶露台、百叶窗扇、青石板路等,湖边邨古风依然,建筑群落透着浓郁的民国范儿……
“修旧如旧,规划整治的奇思妙想,湖边老邨‘复活’了。”
而钱塘江南岸的西兴历史街区,作为江河的门户、浙东运河之头,保护规划主要突出“两浙门户”的特色。保持了老街“前街后河,一河两路,建筑沿路、河而建”的空间布局,体现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风采……
小营巷历史街区的保护,侧重生活功能性。这个毛主席亲临视察过的街区,经保护性修缮,保留了清末民初建筑风貌、民居院落形态;拆除了建筑风貌极差的公共设施,新建江南古建筑形式的养老院……
综合保护有机更新
务实创新走在前列
——古城名街彰
显经典情怀
“中山中路、思鑫坊、小营巷等7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方案,今起在市规划局公开展示,征求市民意见。”2005年5月10日当地媒体的报道显示:杭州名城保护工作进入全新阶段;保护规划注重倾听民意民智,科学务实创新。
中山中路名列7街之首,可见其在古城的分量之重。
南宋以来,南北向的中山路曾是杭城的主街。中山中路、中山南路,即谓皇城的御街。周边是杭城历史风貌和民间生活最完整的片区,历史最悠久、遗存最丰富。街巷形态、地名体系和字号门店等,都保存着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信息,“活化的基因”。
借着皇城大遗址综保工程的东风,中山中路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整体规划。在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中,整合链接周边区域,形成以中山路为发展轴线,横贯古城的历史街区群。
“通过修缮、改善、保留、整饬、拆除等,保护门楼、鼓楼城墙遗址、建筑界碑、古井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传统行业和老字号的保护,以食品、餐饮、百货、医药行业等为主。”刘晓东回忆说,规划确定中山路为传统商业区,集中恢复著名老字号,鼓励在旧址上恢复各种名店。还原“前街后宅”的古老面貌,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活色生香的传统小吃名点……
现今的中山路,历史风貌浓郁。古老的南宋御街,中国早期的清真寺、教堂,明清、民国等的建筑,鲜活地彰显着历史的气息。西洋古典式建筑浙江兴业银行旧址,去年还晋级为“国保”。
“中山路,一座没有围墙的杭州建筑历史博物馆,宜居、宜商、宜游的特色文化历史街区。一步一景间,皇城市井气息扑面……”长期关注古城保护的民间人士点赞说,特色独具而让他钟情的,还有北山街!
北山街东起保俶路,西至曙光路,面湖背山,长2600米,是杭州城市聚落的发源地。历史文化渊远流长,文物古迹丰富,近现代建筑特多,传统文化与近现代文化交相辉映,为杭州名城保护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006年起,按照“三横四纵四主题”的规划要求,西湖风景区管委会对北山街开展保护整治。着重维护好北山街历史遗产保护带,葛岭历史环境风貌带,宝石山、葛岭、栖霞岭名胜景观带,突出名人史迹、宗教文化、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和自然地质景观主题……
动迁居民,拆除违建,修缮建筑,整治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多年努力,成效卓著。穗庐、玛瑙寺、西博会展馆、秋水山庄、菩提精舍和静逸别墅等中西式近代建筑,恢复了历史风貌。进行林相改造,科学合理地保护了街区整体环境。“整治后的北山街,成为以秀美山水为载体,以历史文化为灵魂,以近代建筑为骨架,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历史文化经典街区。”
漫步北山街,左手风景右手历史,步步感慨步步穿越……有文人喟叹:“寻梦迷人的北山街,是特有情调的快事!”
杭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类型涵盖广,文物古迹多,地域面积达416多公顷……刘晓东的博士生导师、著名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上月在临海谈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时,脱口称赞说:“杭州的历史街区保护做得好!”
本版照片由杭州市规划局提供
│主办单位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承办单位 浙江日报社
│媒体互动 钱江晚报 今日早报 浙江老年报 美术报 浙商杂志 浙江在线 腾讯大浙网 《浙江建设》杂志 《城市与规划》杂志 浙江建设信息港 │战略支持 央视财经频道(CCTV-2) 求是《小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