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明创建 下出一盘“民生大棋”
陈全苗 潘琼英
绍兴文明创建
下出一盘“民生大棋”
陈全苗 潘琼英
2003年,绍兴市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在其后的三轮创建中,2005年、2008年连续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2011年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2012年,第四轮创建再次启动。
在这一轮轮的创建中,绍兴坚持不懈强机制、重投入、惠民生,坚持不懈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确保创建长效化,努力提升市民满意度。
诚如许多市民所言,每一次创建,总给绍兴带来许多的变化,包括城市面貌的变化,市民素质的变化,城市精神的变化……“让城市更具魅力,让生活更加美好”,这,才是绍兴连续10年创建的最大收获。
创建,其实是绍兴下的一盘“民生大棋”。
“民生大礼包”:看得见的实惠
创建文明城市,看似“高大上”,但走入深处,我们就会发现,民生,始终是绍兴创建工作的重点。
一个显著的事实是:近几年,绍兴市持续把超过70%以上的财政总支出用于改善民生上。
“文明创建,不是为了创建而创建,而是为了老百姓切实得到实惠。”“创建为民,创建惠民。”这是绍兴市委、市政府为这一轮创建定下的基调。
近年来,绍兴提出了“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结合“五水共治”与“两美”战略,做足做靓“水乡”、“古城”两篇大文章——
实施“清水工程”,建设了惠及200多万市民、水质达到欧盟标准的小舜江水库,完成了曹娥江引水工程,整修了内环河、外环河和古运河,打造江南水乡特色。总投资12亿元的绍兴市环城河综合整治工程,沿河建成了八大公园等一大批方便市民休闲健身的场所和历史人文景观,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八字桥历史街区、鲁迅故里历史街区等八大历史街区,较完整地保留了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风貌。
奥体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大滩水上体育公园的新建,图书馆、风景区免费对市民开放,让市民的休闲娱乐有了一个质的提升;嘉绍大桥、高铁绍兴北站、快速公交线等重大民生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满足了市民的出行需求……
如果说,这是全局性的民生工程,那么,老旧小区的大面积改造提级、道路设施的维修升级、马路市场的取缔、交通整治、农贸市场改造,特别是加强公共自行车网点建设,让更广大市民享受到创建带来的一个个“实惠”。
三年多来,绍兴以“治破损、保整洁、优绿化”为重点,逐一解决了诸如楼道灯、下水道、破损路面、设施老旧等一系列老大难问题,不但小区环境旧貌换新颜,小区居民更是愁容换笑颜。据了解,像这样的专项改造,仅越城区就累计投入了1.1亿元。全面推进的老旧小区专项改造,涉及40多个小区,惠及数万居民。
已有几十年历史的东街夜市,因地处闹市,在带给市民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环境的脏乱差,对交通的巨大影响,市民反映强烈。为顺应民意,借此轮创建的契机,绍兴市委、市政府狠下决心,经过长时间的调查、论证,充分征求民意,出台各项政策,以最大的诚意、最大的决心,终于解决了这一历史遗留问题,顺利完成了夜市的外迁工作。
近三年来,绍兴市每年都会认真梳理一批事关民生的实事工程,切实解决关乎市民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先后共推进了200余个创建工作重点项目。对这些创建工作重点项目,由分管市领导牵头抓总,明确项目的责任部门和工作要求,通过专项测评、现场检查、通报点评等形式,督促相关责任部门抓好项目落实,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道路拥堵,是群众意见较为集中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绍兴在市区7所学校推出“一校一方案”的治堵之策。经过治理,学校门口的交通变得畅而有序。同时,绍兴又对市区医院、酒店等10大“堵点”,采用“一点一方案”的方法进行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绍兴市还开通创建民生热线,组建“市民巡访团”、“除癣志愿服务队”、“银发文明劝导队”等一支支民间检查队伍,面向社会开展不文明现象“有奖举报”活动,发动市民查找文明创建中的问题,集中解决了一批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这一份份温暖人心的“民生大礼包”,一件件顺乎民意的实事好事,借着“创建”这一股“东风”,无不得到了高效率、高质量地强力推进。城市发展的根本是民生。创建为民,实惠多多的“民生大礼包”,既接了地气,又赢得了民心。
“好人现象”:弘扬风尚文明
城市文明的提升,是最不能或缺的,当为城市的“正能量”,它是一个城市健康发展的根基。
至今年,绍兴市已连续4年在市级新闻媒体统一开设“风尚绍兴”专栏,已宣传各类身边典型300多个。市文明办连续评比表彰两届市级道德模范,并为道德模范出版2本报告文学专辑,拍摄了系列微电影,弘扬好人价值,不断壮大“最美绍兴人”群像。
全国第一家“网上爱心博物馆”的建立,是绍兴适应互联网发展的实际,传递正能量,吸引更多的网民、特别是年轻人参与到奉献爱心的行列中来。它通过新闻报道、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地展示了全国各地道德模范事迹3000多例,其中绍兴本地的爱心人物、爱心事件有300多位(件),成为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爱心主题博物馆,获得2013年度中国互联网文明传播特色栏目奖。
文明创建,讲究与时俱进。针对2013年夏天罕见的持续高温,市文明办牵头设立了300多家“爱心避暑点”,为环卫工人提供避暑、续水、防暑药品等服务,社会各界好评如潮。央视《新闻1+1》作了专题报道,新华网、新浪网、凤凰网等媒体也陆续跟进。高温过后,又将这些“爱心避暑点”改为“爱心服务站”,推进为环卫工人献爱心向常态化发展。
政府的推动,最终得到了市民的自觉响应。目前,在绍兴,活跃着“点亮一盏灯”、“微动力”、“一米阳光”等许多志愿者爱心组织,成为文明创建的有生力量。
很多社区居民也以自发的形式,组建了一支支爱心互助小组,如绍兴高新区稽山街道美东社区的10位居民,积极募集善款,并开展一系列帮扶慰问活动,为社区里的孤寡、贫困老人送去了关怀与亲情。修水龙头,换个灯泡,买一条鱼,送两斤绿豆,办“重阳宴”,安排老人游玩等等……
近年来,发生在绍兴市区的“撑伞”、“小李瑞”两大感人故事,影响远及全国。仅在2013年,绍兴全市共有14人上榜“中国好人榜”。由绍兴推出的农村干部先进典型杭兰英,在中央媒体得到了集中宣传。
积水能成流,集腋能成裘。风尚文明,如一缕缕和煦春风,正氤氲着绍兴的一片天空,最终撑起的是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准。
“乡贤文化”:再续乡土文脉
今年7月2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了《乡贤回乡,重构传统乡村文化——浙江“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的采访和思考》,以绍兴为典型,全面解读了重乡贤文化、乡土文化的“上虞现象”、诸暨“店口现象”,在全国引起了反响。
创建文明城市,绍兴十分重视“越商文化”、“乡贤文化”、“乡土文化”的重构,大力开展家风家训教育传播系列活动,举办全市越商大会,组建越商研究会、上虞乡贤研究会、诸暨人联谊总会等,组织、引导、架构乡贤爱乡、回乡的机制平台,鼓励乡贤回乡投资、回乡创业,初步形成了一支富有活力的乡土精英。
乡贤,多是饱学之士、贤达之人。重构传统乡村文化,需要一批有奉献精神的乡贤。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而回乡的乡贤,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名人众多。绍兴的名人都有自己的家规家训,传承着各自不同的家风。比如“民族之魂”鲁迅、“教育大家”蔡元培,他们的家风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诗礼传家,勤俭持家,修德立志,以身许国”。为了弘扬家风,绍兴市今年在全市开展了“评选优秀家训家规家风故事”的征集令,收集整理经典家训家规、优秀家风故事,以及创作提炼的现代家训家规、优秀家风故事。让优秀的家风在文明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诚信绍兴”:建构城市软实力
文明的城市,需要诚信的风尚。创建文明城市,绍兴更把“诚信立市”、“诚信立企”、“诚信立人”理念,提到了一个更高、更深的层面,辅以政策引导、精神鼓励、经济奖惩等手段,着力营构一个诚信、践行的信义土壤。
早在2005年,绍兴就提出了打造“零欠薪”城市,2006年,建立了劳动保障不诚信企业“黑名单”,并定期对社会公布。今年4月,启动建立“红黑榜”发布制度,对不诚信企业“零容忍”,让欺诈、失信行为无处藏身。今年以来,绍兴已向全社会公布曝光43个“失信”企业、个人黑名单。
近年来,随着文明创建活动持续进行,在全市深入开展评选“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文明市场、诚信经营户、文明个体户等活动,大力引导各类经济主体依法经营,强化社会信用意识,建立信用监督机制,推动全市商业诚信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文明诚信之风在企业不断发酵。
2011年,首批全国诚信市场出炉,中国轻纺城成为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市场,成为诚信市场的全国“榜样”之一。今年,轻纺城更推出了国内首个专业市场廉诚指数,为其平台下1万余家轻纺城经营户信用评级,积极引导经营户诚信经营。
诚信经营不仅展现在专业市场,在农贸市场也蔚然成风。2012年,市区大龙农贸市场试点设立“农贸市场诚信基金”,利用诚信基金给讲诚信的菜贩们发了50万元的“诚信红包”。此后,“农贸市场诚信基金”在城区17家农贸市场推广。
今年7月,在绍兴第三届越商大会上,100多名越商代表全市1万多名越商集体签署《越商诚信宣言》,在全国乃至全球发出“诚信绍兴”的声音。
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在职能部门的协调下,绍兴广大企业主动参与,构建起以市场主体为对象,以信息化为手段,以信用评价为杠杆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推进了绍兴市企业的信用建设,改善了信用环境,完善了信用制度。
摄影:袁云 黄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