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专版

舟山:一座跳动爱心符号的城市

  舟山:一座跳动爱心符号的城市

  舟山因海而生、因海而名。千年的山水润泽、丰厚的历史积淀,孕育了这座城市崇善尚义的文化特质。爱,已融入浙江舟山群岛的每一个角落。

  久行成风,众行成气。舟山步入新区时代,一个个充满爱心的正能量故事,又一次次在群岛大地流传。从一个个名传全国的道德模范,到一群群默默奉献的小红帽、绿丝带,再到全市5万多名义工,志愿服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果说这座城市正在谱写一曲跨越奋进的乐章,“网络义工”、“亮亮师傅”、“爱心妈妈”、“老人守护队”等群体,就是乐章上跳动的爱心符号。

舟山网络义工:织起一片爱

  在舟山,有一支3000多人组成的特殊队伍。

  他们是福利院、敬老院的常客,他们是孩子们的义务辅导员,他们也是广场上卖力募捐的“红马甲”……从事不同的职业,来自舟山不同的地方,他们的身影,处处可见。细心的人们还会发现,这群人有着不同寻常的名字:“阿月哥哥”、“思绪”、“萤火虫”……

  他们,究竟是什么人呢?其实,他们属于同一个团队——舟山网络义工。8年前,“阿月哥哥”朱存跃组建了网络义工队伍,如今这支队伍已拥有十几个QQ群,已组织开展大大小小公益爱心活动400多次。

  如今,32岁的朱存跃仍在快乐地奔波着。他和义工们正在开展“快乐义工微笑之旅”的项目。“这个项目就是收集人们的笑脸,收集世界上最温暖的阳光。”朱存跃说。

  实际上,“微笑之旅”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感动。朱存跃还记得义工们走进白泉镇的王利平家,人们泪流满面的情景。王利平本人、妻子、女儿都是残疾人,家里一贫如洗。这个家里既没有煤气,也没有取暖设备,烧饭都只靠年迈的老母亲一点点捡柴来烧。“我们不知道还有这样贫寒的人家。”当义工们把米和爱心箱送到老人手里时,老人只会双手合十,眼泪流个不停。

  现在,义工们再次开启“微笑之旅”爱心收集活动。他们曾在去年冬天收集整理爱心衣物64包,发往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眼下,义工们动员一切关系,收集了2吨多过冬的衣物给偏远地区的孩子们。

  “去年的活动很成功,孩子们都拿到了温暖的冬衣。”“我们募集的一批衣服,希望孩子们早点收到。”……舟山网络义工的QQ群头像,每天都在欢快地跳动着。

  “原来每个人心中都有善,只不过这种善,需要一个发挥的平台。”朱存跃说,这是一个几乎没有门槛的组织,唯一的通行证是“爱心”,是共同的善举让他们从网络这个虚拟空间,走到了现实生活中。

“亮亮师傅”团队:点亮一盏灯

  “亮亮师傅,我家里电灯不亮了,麻烦你来修一下。”

  “亮亮师傅,电视放不出图像了,侬来看下吧。”

  宋峥刚帮一名居民修好了电器,就接到了不少电话。“亮亮师傅就是为大家带去光亮的。叫我一声亮亮师傅,也是对我的信任。”

  “亮亮师傅”名震舟山已有十余年。2002年8月,义工梅友棠以“亮亮师傅”的名义在媒体公布电话,帮助市民义务修理家用电器。后来,宋峥也当起了“亮亮师傅”,多年来义务为居民修理、安装了1万多盏楼道灯,还自己掏钱购买开关、灯头、灯泡。

  定海的金老汉腿有残疾,无儿无女,生活不便。自从宋峥帮他修好堵了个把月的抽水马桶后,就包下了他家的维修活儿,而且从不收材料费。“义工永恒”4个大字,仍挂在金老汉家门框上,这是他亲手写的,代表着对“亮亮师傅”的感谢。

  名声在外,“亮亮师傅”的电话一天比一天热,求助的人络绎不绝。宋峥曾经在一天内,接到过上百个求助电话。平时,只要宋峥在维修摊位上一露脸,马上就有群众搬来“大家伙”。冰箱、彩电、电风扇……摊内摊外排成一列。“在秀山岛服务时,当地居民听说我们要来,一早就把坏的家用电器全搬出来。”忙碌的宋峥,总感觉时间不够用。

  “我不敢生病,如果我生病了,那些需要我的人该怎么办?”生病住院,总是让宋峥很发愁,“定海北园小区的韩先生,双目失明已有10年,住处水电经常坏掉,想找人维修该怎么办?还有金老汉……”

  很快,他也发现那些打电话求助的人,都说问题已经解决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当人们努力寻求答案时,一个又一个“亮亮师傅”出现了。韩先生的住处,家里老化的电线早被人更换了;老小区里,电表跳闸的问题也解决了;一个年轻人修好了居民家的电器后,只留了“亮亮师傅”的名字,匆匆离开……

  “亮亮师傅”引发了连锁反应。如今,它已变成一个20多人的义工群体。“亮亮师傅”小分队最远曾跑到东极庙子湖,那里天气潮湿,居民们待修的遥控器一箩筐;台风夜,定海一幢居民楼楼道灯停电,“亮亮师傅”们又冒着风雨出发……

爱心妈妈帮扶队:构筑一个家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

  在六横镇的龙山小学,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这样歌唱时,台下的爱心妈妈们偷偷抹着眼眶里滚落的泪花。“周末,孩子们都能盼回自己的爸爸妈妈,这群外地的儿童却不能够,因为他们家长还在打工。我们想给这些孩子一个家。”其中一位爱心妈妈说。

  “2006年,我们开始组建爱心妈妈的志愿者队伍,就有17名热心女性加入。”爱心妈妈帮扶队发起人陆海飞说,“我们就想召集几个志愿者与孩子们结对,给他们提供一点帮助。”随着一些船厂相继落户六横,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拖家带口来到这里。就龙山小学来说,98%的孩子都是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父母们忙碌着打工,一些孩子们与亲情疏离。

  “来,园园,我给你洗头吧!”“爱心妈妈”顾优珍端盆、打水……冬日的暖阳下,一个弯腰低头,另一个俯身浇水,轻轻搓揉。顾优珍是爱心妈妈帮扶队中其中的一员,她在2007年认识了来自贵州的潘园园。这个娇小的女孩,10岁就成了孤儿。顾优珍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潘园园:开学了送学习用品,过年过节买新衣,生病了送她上医院,有心事了陪她谈心……现在这个小女孩已经长大,顾优珍唯一的心愿就是她有个好的未来。

  第一眼看到来自云南的高丽月,“爱心妈妈”虞世娜就欢喜地一把将她揽进怀里。这已经是她的第三个“孩子”。“爱吃什么”、“给你读故事好吗”……见面不一会儿,虞世娜就忙不迭地把爱“掏给”孩子。“丽月,你看这个玩具好漂亮,我们一起跟它合个影吧!”虞世娜搂着高丽月摆出剪刀手,母女俩笑成一团。

  从一开始的1人结对1个孩子,到现在,每个人结对三四个,共有60多个孩子找到了“爱心妈妈”。“现在年纪大了,都是‘爱心奶奶’了。”陆海飞笑着说,“年龄变了,母爱不变。现在寒假又要到了,爱心妈妈们早就准备好了安全知识讲座、爱书读书会等活动,给孩子们过一个充实的寒假。”

渔船救助船队:撑起一只生命之舟

  “大哥,您是我们的大恩人哪!”不久前,岱山县衢山镇,来了两个嵊泗县的船员。他们手握“遇难相救,情深似海”的锦旗,找到了施救渔船“浙岱渔02653号”船老大吕跃海。

  今年10月,这两个船员所在的船只与一艘大货轮意外相撞后,他们被海水冲出船舱。在海上漂泊了约7个小时后,被船老大吕跃海及时发现,救了上来。

  提起吕跃海,几乎每个相识的村民都会竖起拇指:“那可是个英雄啊。”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英雄?我们忍不住一遍遍在脑海中勾勒“英雄”的轮廓。及至吕跃海闯入眼帘,我们才注意到,这位“英雄”打扮朴素,皮肤黝黑,嗓门很响。“这是阿拉抲鱼人应该做的。”他摆摆手,没有豪言壮语。

  像吕跃海这样主动救人的船老大数不胜数。吕跃海所在的田涂村,2011年就成立了海上“抢险救助”小组,将120多艘帆张网渔船编组为31个生产小组,推选船老大为编组长,每年年终评选最美船老大。

  除了村里的救助船队,在衢山镇,还有一支成立于2010年,由76艘渔船组成的渔船救助船队。这个渔业大镇,首要任务就是抓渔业安全。当渔船发生险情时,救助船队会按照指挥,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及时赴往事发地点。如此一来,如有船只遇险,能第一时间得到救助。

  “76艘船是从全镇的23个渔业村(社区)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每艘船上挂上了‘衢山镇救助渔船’的牌子。”镇里的相关负责人说,“这些层层筛选出来的渔船,都要求稳性好,抗风适航能力强,通讯导航设施齐全。”事实上,入选的船,很多都是先进生产单位、带头船,也曾多次参与抢险救助行动。

  一人有难,八方支援。渔民们遵循着这样的老传统,为海上救援撑起生命之舟:去年,“浙岱渔03267号”船不小心驶入暗礁区域,在三艘施救渔船的牵引、护航下,很快脱险;前不久,当听到一艘外地渔船沉没时,“浙岱渔05148号”马上加入了搜救……

金色港湾老年守护队:留住一片夕阳红

  “笃笃笃”,一阵敲门声过后,家住嵊泗县菜园镇东海社区的黄彩香,迎来了社区里“金色港湾老年守护队”的义工。

  因双腿有病,72岁的黄彩香不能下床多年,她伸出手臂,看着义工们给自己量血压,高兴之余又显得不好意思:“你们这么忙,还要抽空来看阿拉,总过意不去。”“照顾你们是应该的,等阿拉老了,也会有人来照顾阿拉的。”义工队员龚维霞忙安慰老人。

  这支老年守护队实际上也是由一群中老年人组成,他们的年龄大都在五六十岁。“相对于7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我们还算年轻人咧!只要干得动,肯定不会停下来。”56岁的队员张雅琴说,“东海社区倡导‘储存时间’理念,我们每一次的服务时间,都有记录。今天,我来帮助你们,明天,别人来帮助我。”

  老年守护队成立6年来,一到每个月的固定服务日,26名队员会上门为高龄、病残老年居民进行各种服务,替老人量血压、打扫卫生、维修电器。他们还在每个季度提供不同的主题服务,比如春季进行医疗陪护,夏季送清凉,秋季征集微心愿,冬季开展“搭伙团圆饭”等活动。

  “69岁的赵利民阿姨曾是我们的骨干队员,她不仅定期上门服务老年人,自己还专门开了工作室,每个星期一和星期三,雷打不动为社区群众免费理发和量血压,遇到过年过节也一样开门。”东海社区干部告诉笔者,曾有位得了肺结核的老人去世,因为害怕被传染,没人愿意去整理遗容。赵利民得知后,二话不说,将已经过世的老人靠在自己身上,替老人剃头,维护着老人最后的尊严。

  老年守护队的服务已经延伸到了偏远小岛。前不久,17名队员由社区干部带队,到花鸟岛开展义工活动。白天,开展义工活动,到了晚上,能歌善舞的队员们还献上了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大合唱《春风吹进泗礁山》一开场,就引得在场观众一片叫好声;随后的舞蹈《舞起来》更是热闹,不少老年人不由自主也跟着节奏扭了起来。

  现在,东海社区里150多位老人得到了照顾。“最美就在夕阳红,我们既为老人,也为自己留住夕阳红。”队员们说。

  本版照片由周建伟等人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舟山:一座跳动爱心符号的城市 2014-12-09 浙江日报2014-12-0900007;浙江日报2014-12-0900008;浙江日报2014-12-0900010;浙江日报2014-12-0900017;浙江日报2014-12-0900009;浙江日报2014-12-0900016;浙江日报2014-12-0900025 2 2014年12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