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小学一年级每周五“清包日”
不带书本上学堂
记者 石天星 通讯员 陈凯
本报讯 书包里没有课本,也没有作业本和文具盒,就装了两本课外书,带上一支小铅笔,上学去!这就是杭州市天长小学一年级孩子们的“清包日”——每周星期五。
开学初的家长会上,家长们都对这个从未听过的新名词很好奇,于是,老师仔细介绍起来:“‘清包日’就是把课本清出书包,上午只上两节大课,每节课一个半小时,让孩子们通过动手做实验来探究知识;下午是综合实践课,老师将带领孩子走向社会、走向自然。”
实验课 慢慢来
冬日的暖阳照进教室。
数学老师姚俊俊举着一枚小小的立体模型:“小朋友们,如果我们把立体图形的每一个面都用水彩笔涂满,然后像印章一样印在纸上,会有哪些形状呢?”
望着孩子们一脸的跃跃欲试,姚俊俊快速把立体小模型、白纸和水彩笔分发给每一桌的小朋友。
教室里一共有36个孩子,每个孩子都认真投入地做着手边的事:有的小朋友侧坐在椅子上,把模型举在光线最亮的角度;有的小朋友撑住桌子站起来,想把涂了水彩笔的模型重重地印在纸上;有的小朋友眉毛拧成了一股绳,转过身来看后座的小朋友是怎么描的……
姚俊俊发现,数学实验课上,孩子们明显要比平时常规的数学课兴奋度更高,第一个周五上的是“数字天平”,有个小朋友看到天平终于不再晃动了,高兴得拍着手跳起来;第二个周五上“纸牌搭高”,一个小男孩望着搭了快一米高的纸牌,紧张得捂住胸口,眼睛瞪得大大……“孩子们平时还经常跑来问我,老师,下次课我们上什么内容呀?”
这些实验方案是省新思维教育科学研究院设计的,而天长小学这个学期成为该院的实践基地。
新思维研究院的专家罗永军说,实验课注重数学成长的过程,让孩子们在可触摸、可操作的实验中体会和思考数学。尽管会很慢,但孩子获得的每一点认识都将是真正的理解。
实践课 好快乐
中午12时,孩子们整队集合,以班级为单位排成两路纵队,向柳浪闻莺出发,开展“拥抱金秋”综合实践活动。
柳浪闻莺绿柳婆娑,蔡健老师提问了:“小朋友,你们有谁知道柳浪闻莺是杭州的什么?”
“是杭州的西湖。”老师们都笑了。“是杭州的十景。”这回有小朋友答对了。
绿草如茵,一年级8个班的孩子们在草地围坐成一个个圈,比赛唱歌、背儿歌、背古诗,还用水彩笔绘出心中的冬日景象。
一年级小乐团里的孩子们一边用口风琴、沙铃、摇铃等乐器伴奏一边演唱着:“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看见红红的果呀,看见黄黄的花,还有那跳来跳去的小松鼠……”
“让孩子们每周都有这么一天轻松一下,我觉得很好,因为孩子回到家很开心。”一位家长志愿者说。
玩与学 伴童年
“‘清包日’是一种减负的走向,一方面让孩子们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同时让这一过程与学科性更好地结合。”天长小学校长楼朝晖说。
在楼朝晖看来,“清包日”对天长的老师也提出了双重考量:能否让同样的课堂标准和学习内容在更短时间内完成,以留出更多时间给孩子?能否将学科教学与儿童走向社会、走向自然结合起来?
楼朝晖说,儿童、青少年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与他人交往的圈子太过狭窄,他们的能力、学习兴趣和对未知的向往都受到了不应有的限制,教育的现状使得学校必须改变孩子们的这种生活和交往状态。把孩子关在教室里,或者把他们扔在书本中,只会让孩子远离大自然的美好,失去最宝贵的童真童趣,相反,把孩子们带出去,自己动手做实验,不仅能学到遵守秩序、自我保护,还会变得更聪明、更有创造力。
“我们应该还孩子一个正常的童年,翻墙的翻墙、爬树的爬树,与伙伴打打架也无妨。”说到这里,楼朝晖似乎想起了什么趣事,脸上露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