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望乡

余杭七旬翁自费修村志

  本报记者 毛珺

  区委报道组 范建荣 通讯员 盛良玉

  乡村的晚年生活要怎么过才充实?打麻将、看电视、玩扑克消磨时光,爬山、跑步、游览山水风光,还是带儿孙、做家务、享受天伦之乐?今年77岁的杭州余杭区鸬鸟镇太公堂村村民胡海潮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自费修一部村志。

  胡海潮是一个热心人,当地山沟沟旅游景区开发,老胡做起了旅游义务宣传员。2008年开始,老胡开通自己的个人博客,拍图片,写文章,发布信息,与博友交流,义务推广村里的旅游。5年多来,通过网络平台,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诗词400多首,拍摄和搜集各类图片4000多幅,博客成为各地网友了解山沟沟旅游的重要渠道。

  “旅游旺起来了,农家乐开出来了,大家有钱了,可总觉得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还缺了点什么。”太公堂村村委班子成员找到了老胡,希望把太公堂村的村志张罗起来。

  《志》,应该是历史记录、历史档案、百科全书、文化财富,必须完全真实,来不得半点虚假。没有现成的材料,胡海潮就自己去“挖”。跑图书室、档案馆,翻看古典书籍,查找与本村有关的文字记载;对于一些近况,他就走村串户、进企下地、翻山越岭,寻访比自己年龄大的老年人,亲自求证。为此,他跑遍全村角落,挖掘村里的山水文化、农耕文化、佛教文化、动植物文化等资料。

  听说本村有人曾经看到过一种奇怪的小爬行动物,老胡带着相机,4次登上海拔600多米的毛苔岭、火龙里、擦树湾考证,终于在毛苔岭找到了村民口中的小动物,并拍下照片,经核实这种动物叫“东方蝾螈”,到现在已经有一亿四千万年生存历史,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老胡把它作为材料,收录进了《村志》。

  经过查阅《临安府志》、《余杭县志》等史料,老胡弄清了大麓寺并非之前所说的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而是建于距今1700多年的西晋二年;太公堂村名最初叫“高陆村”,后改名为“凌村”,最终因纪念黄纸传人徐川山,在村里建造了一座太公庙,才把“凌村”改为“太公堂”。

  两年多近800个日夜的努力, 50多万字、500多张插图的《太公堂村志》终于完工了,内容涵盖地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交通和农业特产、生态旅游、民间习俗、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民族宗教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及方言、童谣、谜语、民间故事传说等共13章54节。老胡向在北京创办企业的小儿子要来了资助,自筹12.5万元钱,今年8月,第一版1000套《太公堂村志》顺利付印出版,并向全村300多户家庭免费发放。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望乡 00020 余杭七旬翁自费修村志 2014-12-09 3682725 2 2014年12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