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老家

文章导航

石头村里好赋诗

  编者的话:石头是有灵性的,单说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就有三部故事开端与石头相关;石头也是村庄的骨骼和记忆,嶙峋的岩石,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半隐半现的青石,有了这些石头,村庄矗立得更有硬气;石头也走入乡亲们的生活,石头砌出院墙,方石垒成桌凳。石头多的地方,故事也多,它采集亿万年的风声,凝起千门万户的生息,用它的硬度和灵性守护着一方家园。

  本报记者 许雅文

  县委报道组 朱映归

  通讯员 范佳俪

  我是河沿的一块青石,深嵌在屋宇之中,繁华落幕,我依旧在此守候。

  距缙云县城约45公里,亭亭岧岧的百丈岩下,隐匿着一个古村。这里四周皆山,蔚然深秀,村落沿山脚而建,傍水而居。

  这里的古桥、古屋均以石头垒筑而成,当地人称“石头村”。炊烟的乌黑浮在石头上,青色的苔藓从桥缝中露出。它还有一个更准确的名字叫岩下村,因其坐落于巍峨险峻的百丈岩下而得名。

  岩下村位于壶镇镇东北的丘间平畈里,村民过着朴素平实的农耕生活。如今,民宿开门了,驴友来了,近日又入选了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原本沉寂的山中小村,在这寒冷的冬天迎来一股温热。

  古道上故事多

  村子里的路没有变,依然是青灰色石头路,每一脚都踏在历史上。虽说石质坚硬,岁月的摩擦也已使石头棱角圆润光亮,但这石路光而不滑,干爽洁净。普通岭古道,串起的不仅是村中幢幢石头房,还有大山外的生息。

  普通岭古道,据今约1500年历史,总长约30公里,一头连着缙云壶镇,另一头,翻过百丈岩,直达台州仙居。普通岭的得名,一说是因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普通年间;也有一说是取“普照大地,四通八达”之意。

  然而普通岭古道并不“普通”,这里曾经是重要的盐道。

  崇山峻岭,蜿蜒石径,古道上深深浅浅的脚印,踏破了岩石山冈。在历史上,盐代表着权利与税收,在若影若现的时光背影里,一种远古的辉煌和久远的文明扑面而来。当年,一群贩盐的挑夫,生活就在他们的肩膀上,一头装的是柴米油盐,一头装的是千年梦想,他们翻越艰难险阻,笨重地辟开这条通道,也为壶镇带来繁荣。

  普通岭古道还成就了一位皇帝。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到过岩下村。朱元璋打天下时,因金华城迟迟攻不下,他便去仙居请常遇春。朱元璋出行时,正遇腊月天,他沿普通岭古道行走,荒山野地断无人烟,又逢风雪交加饥寒交迫,朱元璋只好在“石子堆”的一间凉亭歇脚过夜,亭子名为“茅坑凉亭”,至今还保存着。

  而如今的普通岭古道,已经寂静淡泊。有的只是山涧清泉、虫唱鸟鸣,还有户外爱好者们的脚步。曾经的传说虽然已经远去,但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认知,成为这里人们的生存法则。

  朴实的文化况味

  崇山峻岭给不了岩下村人丰富的物质资源,却给了岩下村人朴实肯干的态度。

  深山丛林,山脚土壤稀薄,石头村先民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就地取材,用青力岩建造房屋。清水淙淙,村支部书记朱光强指着百丈溪里乌黑的大石告诉我们,这就是青力岩。

  岩下村现存的石头屋有200余幢,其中古民宅28处。最古老的四合院建于1700年,外面是粗糙的石头,里面却是精美的木雕房屋,壁厚窗小,冬暖夏凉。另有众多的古祠堂、寺庙和戏台。

  一米宽的石子路和五座石桥阡陌通行,构筑的是石头屋里平静的生活。80多岁的老人吕兰馨依然坚持耕种,朝而往,暮而归;门前晾晒的油茶籽、番薯干,和生活一样,摆放得井然有序;几只土狗见到生人也不怯生,摇着尾巴一路跟在身旁……

  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这里的村民大都姓朱。始祖朱国器是北宋初期温州刺史。次子朱时周游猎括苍,慕其山水秀丽,迁居南田。18世孙朱谨之于公元1401年转徙岩下村,以此为开端,至今已绵延二十多代600余年。

  位于村南的朱氏宗祠,为三进两院式,虽然戏台顶上的壁画已经模糊,但还能看到单间梁顶的牛腿,和合二仙的精细雕刻。据说,院内的柱子上曾经刻着诗书礼易春秋,而朱家也出过不少名人,比如北宋儒学家朱振,南宋时先后任通判、朝散大夫的朱庆朝。可见朱家是书香门第,后人都乐于勤耕苦读。

  至今,岩下村崇文的思想仍盛。村民朱桂法16岁的儿子朱俊峰今年以班级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省一级重点中学缙云中学。每每提及此事,他羞涩的表情透露出无比自豪,“不光我儿子呢,我们这个偏远小村,今年有5个孩子考上缙云中学,还有两个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

  自己便是风景

  大山里的单调生活绊不住年轻人的脚步,村子里只剩不到300人,大部分是老年人,岩下村也成了空心村。

  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岩下村,在壶镇向工业重镇发展的道路上落在了后头。但正因如此,这里的河水清澈见底,悠游小鱼到处可见,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古民居完整保留下来,远方来客络绎不绝。

  朱群芳的家里,三位东北的摄影爱好者被网上图片所吸引,便到了这里。好客的山里人,拿出冬笋、溪鱼、甜玉米招待远方的客人。当客人要求一睹当年挑夫的模样时,热情的村民们便回家拿起蓑衣,挑上担子,还原当时的情形。

  从隔壁村嫁过来的陈美球搬着凳子坐在石桥上看着这一切,她正迎着太阳做一些缝纫机梭心的手工加工。桥上来往的人们驻足观看,并和她闲聊几句,而她也会说时髦的话语:“我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金桂圆也是嫁到岩下村的媳妇,她种植着20亩水蜜桃,一年约有10万元的毛收入,一家人过得和乐无忧。

  金桂圆说,村子夏天是最热闹的,那时外面上学的孩子们回来了,收购茭白的客商来了,避暑的游客也来了,山谷里的热闹似乎也有了回声。

  看着慕名而来的客人,金桂圆自学了导游词,每每有客人来到这里,她会热情地当起“乡村导游”,带你走上古道、古桥,为你讲上一段传奇的故事,告诉你村里的新鲜事儿。

  朱光强心想,我们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生态好,因此不用忙着发展别的,把高山茭白种好,把水蜜桃种好,让城里客人来时能吃到土菜,吃到无污染的水果,就能留住客人。

  近日,岩下村入选了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会有更多人慕名而来。现在的岩下村有6家餐饮民宿开起来,中午时分,朱群芳开始张罗午饭,他望着通向山下的路,心想,客人很快就要到了,石头村的新故事已经开篇。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老家 00018 石头村里好赋诗 2014-12-09 3709719 2 2014年12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