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治水,勿忘转型初衷

  本报记者 梁国瑞

  我省“五水共治”工作已推进了近一年,总体来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今后两年的破难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站在这个新起点上,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治水的初衷,到底是为了什么?不忘初衷,坚定前行,我们才能圆满完成既定目标。

  早在2013年年底的省委常委会上,省委书记夏宝龙就曾提出,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深化改革,促进转型,推动升级”,明确了“治水是我省推进转型升级突破口”的战略思想。

  然而,在今年开展的全省“五水共治”督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地方干部仍将“五水共治”工作当成一项“上面压下来的任务”、“书记工程”、“考核项目”,脑子里仍有“早完成早解脱”的被动思想,或是麻木机械地“照章办事”推进工作,并非将之当成本地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这些思想,对于将我省“五水共治”工作推向深入、真正形成全省上下“以治水倒逼转型”的态势,有害无益。

  “五水共治”要以民生为导向。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五水共治”说到底是要让全省群众受益,共享水清岸绿的优美环境,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红利。如果推进工作是以损害群众长远利益为前提,那么我们就该反思,我们的战略方针是否全面、周到?工作思路是否正确、恰当?工作方法是否过于简单、粗暴?

  建德市委书记戴建平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百姓的钱袋子不鼓起来,空有美好环境,是不能持久的。”回顾几十年来我省的发展,不少地方的环境污染,正是因为各地群众迫于生存压力、发展压力,“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造成的。如果此次“五水共治”不能在生态治理与民生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就势必会回到传统的发展路径上去。这与我省“以治水倒逼转型”的战略思路是背道而驰的。

  “五水共治”要以转型为目标。在工作推进过程中,省里对市里、市里对县里都有具体的考核指标。但我们应该明白,这些指标只是推进工作的“抓手”而非最终目的,实现当地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转型,才是根本之策。

  化工、电镀、铅酸蓄电池企业,是不是打击得越多,成效越好?畜禽养殖企业是不是关停得越多,越值得称道?“五水共治”绝不是一停了之,关门大吉。将所有产生污水的企业、作坊、养殖场全部关停,固然能收到“源头治污”的效果,但是农民要增收、企业要发展、就业要解决,这些同样是民生大事、发展大计,地方政府应该做好的恰恰是“转型文章”:如何让无序发展的工业污染变得有序、可控?如何让高污染、低产出的“垃圾产业”,变成低污染、高能效的“精品产业”,甚至发展无污染、高产值的新兴产业?

  过去的数十年间,我省经济高速发展,其中各类家庭作坊式的企业贡献了不小的经济产出。如今,我们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这种“低小散、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走生态之路、高效之路才是今后的发展趋势。这正是我省在此时提出转型战略、推进“五水共治”工作的深层意义。

  接下来的两年,是我省“五水共治”工作攻坚破难的关键时期,大量工程、项目都要陆续推进,“以治水倒逼转型”的工作也将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只有从思想上深刻领会了这项工作的意图,牢记治水促转型的初衷,我们才能在全省上下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环境美化、经济优化,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模式。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治水,勿忘转型初衷 2014-12-08 3707093 2 2014年12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