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江南录

杭州上城区呵护城市“眼睛”——

最是井边记忆深

  本报记者 马悦

  通讯员 蒋成杰 徐溶

  “门前有棵菩提树,生长在古井边。”这是舒伯特歌曲《菩提树》里的第一句歌词。人离不开水,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井,不独中国,中外皆然。

  随着现代城市的兴起,古井渐渐淡出城市供水系统。但在自来水时代前,井的重要性和河道一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秋日上午,带上巡查记录本、蹬上自行车,上城区清波街道的文保专员黄雪文开始了第一次古井巡查。“这可是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呀,马虎不得。”老黄认真地说。

  记者跟随古井监督员一起巡查,细细翻开这片由古井串联成的历史地图。

  古井,生活的叙说

  隐秘的“郭婆井”,是今天老黄巡查的第一站。在吴山脚下的四宜亭路里,有一条2米宽的石板路,巷口的斑驳石碑上刻着“郭婆井”三个字。顺着曲径通幽的巷子往里,绿荫蓉蓉下便是“郭婆井”。

  市民王月梅居住了50多年的家,就在“郭婆井”后。在她眼里,家门口的“郭婆井”就是她大半辈子的“老朋友”。

  “郭婆井是杭州历史悠久的古井之一,一井十眼,两大八小,两眼大的在中间,八眼小的环绕周围。”王月梅为我讲解着。井旁的青苔石壁上,刻着古井的介绍:“郭婆井在铁冶岭北,酿酒煮药者多取之。”据《吴山大观井泉池潭》等古籍,称其为晋代郭璞所凿,故又名“郭璞井”。

  “古井周围还是我们的交流场所。”王月梅说,饭后,主妇们就在拿着一盆衣服或碗筷往井边赶,涮碗洗衣的同时聊聊家长里短。回忆起小时候的景象,王月梅仍觉得温暖如初。

  时至今日,和王月梅一样,周围的七八十户居民仍旧依赖郭婆井生活。即便有对老夫妻搬到了望江门一带居住,心里还惦记着这口养育过自己的古井,一有空就骑车来背点井水回家,用着也格外亲切。

  如今,王月梅和周围的居民也成了“郭婆井”的义务监督员。“井水是大家的,爱护古井人人有责。”遇上有不文明取水的人,监督员们还主动上前劝说、制止。

  古井,城市的印记

  位于吴山脚下的清波街道,地域面积不大,却拥有城市里最古老的记忆,辖区内共有7处文保、历保古井,数量遥遥领先。

  “都说古井是城市的‘眼睛’,默默关注着城市的发展,我的工作就是要擦亮这些‘眼睛’,保护好他们。”老黄的工作就是每月一有时间就要把这些古建筑走个遍,细微的一个裂缝、一个磕痕都逃不出老黄的眼睛。

  沿着古街,老黄领着我来到这条以“井”命名的巷子——大井巷。大井巷22号是“钱塘第一井”的所在地。

  走进木制栅栏门,一眼就能望到五口六边形的古井,井壁上刻着井的本名——“古大井”。相传,大井是五代吴越时韶国师所凿。《梦梁录》曾记载:“钱塘第一井,山脉融液,泉源所钟,不杂江湖之水,遇大旱不涸。”

  作为老底子的皇城根儿,上城区的悠悠历史故事和古井有着紧密联系。吴山脚下、街头巷尾、老宅深处……上城区拥有的126口古井,占了杭州全市现有总数的一半以上,犹如散落在杭城寻常巷陌的珍珠,串联起了历史片段,融入老百姓们的生活里。

  来到“钱塘第一井”边,老黄先仔细检查了井栏的情况,又探头往井中查看水质。“嗯,今天的水质不错。”翻开记录本,老黄满意地写下了今天的巡查情况。要是老黄在巡查中发现问题,便会第一时间向各个文保单位、负责单位等及时反映情况。

  老黄说,“在《杭州府志》里,古大井与虎跑泉、龙井、玉泉,以及郭婆井合称为‘杭州之圣水’”。如今,“钱塘第一井”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通过古井保护工程,进行了全面修缮,成为代表杭州市井文化历史的一个景点。

  观一井而知天下事。涟漪间,仿佛望见六朝古都的兴衰。

  古井,保护中“活化”

  钱塘自古繁华,杭州和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晋代的郭璞井、唐代的相国井、吴越国的钱王井、宋代的下八眼井……围绕着古井,城市里形成了天然的社区,星罗棋布的古井,还有不少以“井”命名的巷弄,都成了杭州重要的城市特色,串联起了一张贯穿千年的历史地图。

  如今,杭州城内的古井能派上实用的已经不多,一些古井正在遭遇“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尴尬境地。城区里居民们还在使用古井越来越少,古井也渐渐成为人们记忆里的故事。

  杭州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丁云川介绍,上世纪30年代,杭州全市共有井4842口,如果以当时杭州9.8万户和人口数字54万人计算,则平均一口井要供20户人家或112人使用。但进入了自来水时代,杭州的井逐年在消失。有不少人甚至认为,这是和现代化大都市格格不入的“老古董”。

  “其实,保护古井,更是保护生态。这一点从古井里的水质情况就能直接反映出来。”丁云川说,通过对井水的监测,山泉有没有受污染、城市地下水情况如何一目了然。一旦地下水质有污染,周围土壤也连带受到了污染,更直接反映了城市的污染情况。

  面对正在消失的“城市的记忆”,作为城市人理应有所作为。不少专家在古井保护规划思路中,提出了“以旧融新”的理念——古井除了凝聚历史的文物功能外,还具有独特的景观、旅游功能。

  “如果把古井和周边的老房子、老街、老店、景区等相结合,也许古井就‘活化’了,也许就不会那么格格不入了。”丁云川说,他想到的也只有这些了。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江南录 00018 最是井边记忆深 2014-10-10 3590319 2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