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理论视野

切实加强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

  刘冬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首次在党的历史性文献中明确了“国家治理”的理念。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是新时期人大工作与时俱进的有益探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内涵来把握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的定位

  国家治理是党领导人民科学、民主、依法和有效地“治国理政”,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表现为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和文明化。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要从国家治理的本质要求上来明确其基本定位,从民主性、法治性、科学性和开放性等四个方面来把握。民主性要求人大代表联络站的活动形式更有利于人民群众表达利益诉求;活动内容更有利于发展和增进民主。法治性要求代表自身也要受到法律约束,接受监督,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科学性要求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靠科学制度作保障,用科学方法来推进。开放性要求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推动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衡量标准来理解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的作用

  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衡量一个国家治理是否现代化,通常有五个标准: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民主、法治、效率、协调。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衡量标准来看,一要发挥人大代表联络站反映民情的“直通车”作用,促进代表和群众的交流和沟通,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二要发挥人大代表联络站为民服务的“连心桥”作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兑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承诺;三要发挥人大代表联络站改进工作的“助推器”作用,倾听人民群众对“一府两院”工作和人大工作的意见建议,促进“一府两院”和人大不断改进工作;四要发挥人大代表联络站化解矛盾的“减压阀”作用,发挥人大代表优势,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来探索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的路径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更加注重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树立多元共治的理念,不断提高国家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与制度化程度,将各级政府的“他治”、市场主体的“自治”、社会组织的“互治”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民主法治的体制机制。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路径。既要加强人大代表联络站日常运作、沟通协调、综合联动“三大机制”建设,又要探索让代表“走”下去、将代表履职“晒”出来、让队伍“壮”起来的“三种方法”,更要为人大代表联络站规范化建设提供思想、组织、制度和要素“四大保障”,使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更加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作者为嘉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08 切实加强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 2014-09-19 3622160 2 2014年09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