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3版:今日上虞

高山不如平地大

  赵畅

  “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到上虞白马湖边参访夏丏尊先生的故居“平屋”,不禁吟诵起朱自清在《春晖的一月》中的句子。“平屋”,就坐落于这湖山之间。

  看那“如絮的微痕,界出无数片的绿;闪闪闪闪的,像好看的眼睛”,让我刹地想到,这不就是当年夏丏尊施行“爱的教育”留下的印记吗?那“微痕”,恰似其春风化雨的一泓流脉,而那“无数片的绿”则分明是学生豁然开朗的际会。

  春风拂面,湖水微澜。“平屋”就在眼前,这两个由钱君匋题写的字,书法里柔中有刚、平中见奇的艺术功力赫然在目,像煞这“平屋”犹存的风韵。

  “平屋”院墙中间的“门斗”颇具江南民居特色,小青砖叠涩出墀头,两坡呈硬山屋面,由小青瓦覆盖。虽不气派,却尽显雅致。打开宅门,一架葡萄棚突兀在了我的面前。这方天井,自是夏丏尊当年莳花弄草的小花园。墙隅一丛由夏丏尊亲植的天竺树如今已然葳蕤,似乎在欢迎客人的到来。

  这是一座真正的故居,“平屋”的正厅,从堂门、大青砖地面到天花板,都是原样,家具也都是夏丏尊原来用过的。只是,正厅墙上过去常轮流张挂的,诸如陈师曾为他画的《小梅花屋图》、李叔同早年的油画和后来的书法,以及经亨颐在其45岁寿诞时题“清风长寿,淡泊神仙”的《苍松水仙图》等,而今已经换成夏丏尊先生的遗像和纪念他的题词、对联。

  大厅左侧前间,原为夏丏尊的卧室,现辟为陈列室。透过对夏丏尊生平的介绍,我们自可还原夏丏尊与故居“平屋”同在的精神追求。

  夏丏尊1886年生于上虞县崧厦祝家街。曾中秀才,早年赴日本留学。归国后,先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1913年改为第一师范学校)工作。“一师”风潮后,他和经亨颐校长等毅然辞职。经亨颐回乡创办春晖中学。1922年夏春晖中学开校在即,为经亨颐“与时俱进”的办学宗旨所鼓动,也为老校长人格魅力所折服,夏丏尊应邀到了春晖中学与其一起筹备开学事宜。

  看到学校坐落在白马湖边,四周青山环绕,景色秀丽,不亚于杭州西湖,更有志同道合的一帮朋友如约共事,夏丏尊不禁产生了一辈子在这里生活,一辈子在春晖教书,并尽快将家眷接过来的想法。很快,他和经亨颐在校外一条汊港岸边选中了东侧一头的空地。这里背靠象山,面临白马湖,校内建筑——崭新的仰山楼、曲院、矩堂,隔湖相望,历历在目;仰山楼上的悠扬钟声荡过湖面,依稀可闻。“就定在这里吧!”夏丏尊驻足湖畔,此时心中已有了“平屋”的模样。

  建造“平屋”大约用了半年光景,1922年底落成。这是由夏丏尊自己出资并亲自设计的房子——崧厦老屋的庭院和杭州赁屋“小梅花屋”的结构,以及留学日本所见民居简约而平和的格调,终令“平屋”成了一个充满温馨气氛的小天地。“平屋”虽小,在夏丏尊的心目中,却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他曾经说过:“高山不如平地大。平的东西都有大的涵义。或者可以竟说平的就是大的。人生不单因了少数的英雄圣贤而表现,实因了蚩蚩平凡的民众而表现的。啊,平凡的伟大啊。”或许,这就是他对“平屋”取名的一番诠释。

  移步“平屋”左侧后半间,光线偏暗,却又不由人眼前一亮。原来,这就是被夏丏尊称为“小后轩”的书屋。记得他在《平屋杂文》一书中写道:“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中风沙最少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的,在洋油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也就在这间“小后轩”里,夏丏尊利用授课之余的时间,翻译了《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一书,是夏丏尊根据日译本转译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小说。在读此书的日译本时,他“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和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但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于是,他敞开爱的心扉,决意在春晖中学搅动爱的漩涡,掀起爱的涟漪。

  夏丏尊竭力推崇“爱的教育”,表现在他对理想实实在在的践行上,而不是身陷软椅里故作的姿态或高头讲章中。担任国文教师的夏丏尊,实行了当年在浙江一师未能实现的教育改革,他自订学则,自编教材,创办校报。学生们更是发自肺腑地,将他的“爱的教育”昵称为“妈妈的教育”。张闻天的弟弟张健尔,当年从上海去春晖中学求学。因为年龄小,被安排在前座,常喜欢提一些天真幼稚的问题,以致引起哄堂大笑。碰到这样的情况,夏丏尊反而严肃起来,他对同学们说:“他好问,是件好事。学问,就是要学要问,我讲你们听是学,你们提问就是问。若是学而不问,只得一知半解,浅薄无聊……”大家觉得老师的话说得入情入理,从此以后就不再取笑这个同学,且渐渐养成了乐于和善于提问的习惯。

  夏丏尊既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关爱他们的生活。哪位同学病了,他常会亲自将煮好的汤药喂给他吃。每逢周日,他便起得格外早,守候在学校大门口,碰到外出的学生便要叮嘱:“早些回来,勿可吃酒!”等学生应诺了,他还会再垫上一句“铜钿少用些”,话语不多,却足见其爱生如子的教育情怀。

  “平屋”大厅右侧后半间是厨房以及那口自挖的小水井。厨房不大,但江南厨房的元素一应俱全,而柴灶尤为醒目。这不啻夏丏尊当年朴实、平淡生活的印证,更是夏丏尊与其他老师留下一段和睦相处、热情共事的佳话的见证。要知道,当年住在“平屋”隔壁的朱自清、丰子恺,以及其他春晖中学的教师,都因为夏丏尊夫妇的热情好客,多愿到他家串门做客。每每串门,夏丏尊夫妇时常留他们吃饭。除了拿出自酿的老白酒,以及整甏整甏放着的绍兴加饭、善酿、状元红请大家喝。夏夫人还“总会准备一大桌的菜,每回又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最后空空的收回去”。胡愈之赴法留学前,夏丏尊邀请了叶圣陶、章锡琛、贺昌群、周予同、钱君匋等,在“平屋”为他送行。

  离开时,抬头看“平屋”后山上夏丏尊的墓,我突然发现,这墓就像他生前建造的“平屋”那样,很小,也很平凡。它面向白马湖,面向春晖中学,面向“平屋”——我想,这或许是真正符合他生前心愿的归宿之地。


浙江日报 今日上虞 00023 高山不如平地大 2014-09-12 浙江日报2014-09-1200013 2 2014年09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