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3版:今日上虞

上虞梦境

  黑 陶

  石头梦。在浙江上虞,覆卮山是充满了裸露、巨大石头的梦境。覆卮,酒杯倒置。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登此山饮酒赋诗,饮罢覆卮”。于是,后世文人由此命名是山。

  无法数清的青黑石块,像已经冷却的天外陨石,或嶙峋,或浑厚,或大如饭桌,或约为臼斗,在覆卮的山坡之上,滚滚倾泻,而于瞬间,又像被施了魔法,凝固成道道令人震惊的壮观石浪。这些宛若凝固泄洪的山中巨石,有人说是20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有人则称,覆卮山的石浪,距今上亿年,是山中岩石风化后经外力作用,引起石崩,在山谷滚泻、堆积而成。

  我注视这亿年如斯的山中巨石。它们曾经并将继续被昼与夜的流动光阴无尽洗刷,它们目睹过人类最初幸福或痛苦的诞生,它们稳固缄默,它们从无言语。它们硌痛着我在上虞的梦境。

  杨梅梦。作为舜帝和曹娥的故乡,上虞的坚硬石头之外,更多的,是充塞于天地之间、汁液饱满的累累果实:杨梅。“红实缀青枝,烂漫照前坞”。莹润、甜蜜、微酸的诱人果实,她们新鲜有力的果液,此刻在我的齿间泠泠激射;莹润、甜蜜、微酸的江南,在六月的梦中喷涌、激射。

  上虞,杨梅的故乡。上虞杨梅,以“二都杨梅”为代表。在驿亭张家岙,我的身边,漫山遍野全是果实成熟的杨梅树。青枝红实,光线炫眼;随摘随吃,齿舌酸甜。“二都杨梅”的主打品种有二:深红种和水晶种。深红种杨梅呈习见的深红色,为当地主栽品种,栽培历史在1500年以上。肉质细嫩,汁液多,味甜微酸。而尤为上虞人自豪的,是水晶种杨梅。水晶杨梅又名白沙杨梅,为上虞特有,栽培历史悠久。成熟时果实奇异地呈现为白玉色。在山坡上寻到一棵水晶种杨梅树,摘果品尝,果肉柔软细致,汁多味甜,风味浓郁,确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味。

  我喜欢听当地朋友讲乡土的“杨梅经”。种一棵杨梅树,从苗木到开始挂果,至少要10年时间。爷爷种树,孙子吃果。树龄越长杨梅滋味越好……一棵成年的杨梅树结果两三百斤。每斤二三十元,因此一棵树就有五六千元的收入……山里小伙托人做媒,媒人会说男方家里山花(山地经济作物)搞了不少,尤其是有几十棵杨梅树,女方就会心动……夏至前后的杨梅时节,果农家比过年还热闹,遍邀亲朋好友上门,吃杨梅吃饭吃菜吃酒……

  四川诗人苏东坡曾大赞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后来吃到杨梅,遂由衷折服:“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在张家岙,我亲手制作了杨梅烧酒。烈的烧酒和艳的杨梅,完美融合。上虞的杨梅梦,被我完整地保存在一只透明神秘的玻璃瓶内。

  前贤梦。上虞白马湖畔、春晖中学后门外的那一方小小地域,是完美保存的场景与梦境博物馆。

  20世纪20年代,上虞春晖中学,是真正奇异的灵秀之地,她以自身无法言清的诱惑力(源于白马湖的粼粼禅光和春晖学堂的琅琅书声?)吸引着各路文化精英来此聚会——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刘熏宇、匡互生、杨贤江、刘叔琴、王任叔、陈兼善、方光焘等负有盛名的一代师表,在春晖园中执教;蔡元培、何香凝、陈望道、刘大白、张闻天、俞平伯、柳亚子、黄炎培、李叔同、张大千、黄宾虹、叶圣陶、胡愈之、廖承志、吴觉农等文化名流,在白马湖畔留下衣袂拂动的幢幢影迹。

  当年蔚为大观的精英汇聚,至今存留郁郁遗迹。从春晖中学后门出来,过绿树遮蔽的石桥,自西向东,他们当年的住屋,依然历历在眼——

  弘一法师,晚晴山房。弘一大师出家后,仙鹤云游,四方为家,因为与在春晖教书的夏丏尊、经亨颐、丰子恺等人的友生关系,便与白马湖结下不解之缘。1923年,1924年,1925年,曾三游白马湖。晚晴山房建成于1929年。当年在春晖中学的经亨颐、夏丏尊、丰子恺及刘质平、周承德、穆藕初、朱酥典7人,为了让老友和尊师弘一法师有一个安心修研佛学之所,募资修成此山房,并以夏丏尊为主,成立“晚晴护法会”。晚晴山房落成后,弘一连续4年都来山房小住。1929年9月,弘一50寿辰,经亨颐在长松山房请弘一吃寿面祝贺,夏丏尊、刘质平等友生参与了素宴。1930年夏,夏丏尊45岁生辰,夏也曾约经亨颐、弘一“共饭素食”。当经亨颐回忆昔日3人同在钱塘的种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今已不可复得”时,弘一“乃潸然泪下”。

  丰子恺,小杨柳屋。建成于1923年。丰子恺爱画“杨柳和燕子”。“昔年我住在白马湖上,看见人们在湖边种柳,我向他们讨了一小株,种在寓屋的墙角里。因此给这屋取名为‘小杨柳屋’”。

  朱自清,旧居。3间平房原是夏丏尊平屋的一部分。1924年2月,朱自清应在宁波省立四中兼任校长的经亨颐邀请,到宁波任教;3月,同样由经亨颐聘为春晖中学国文教员,成为来往于宁波、上虞的“火车教员”。朱自清带家眷来白马湖时,借居于此屋。朱自清的次子朱闰生,就出生在这白马湖旧居。

  夏丏尊,平屋。1922年,夏丏尊应经亨颐之邀,到白马湖共事。他为白马湖“水光照眼,山色宜人”的“野趣”所陶醉,便起了“终老是乡”的念头,在湖边负山面水建造4间平房,取名“平屋”,寓平凡、平淡、平民之意。夏丏尊的平屋哲学,就是“穿一件夏布长衫,教其书,写其文,不愿当官,不想立名,只愿平淡终生”。平屋天井里,犹有一丛当年夏先生亲手种植的天竺,烂漫葱郁。

  ……

  这些湖畔的住屋,质朴简旧,在野生植物旺盛繁茂的绿色掩映下,正向时光的深处溯回、退隐。白马湖光晃映的空气里,有前贤们当年清晰的衣影与呼吸。我深知,要想真正进入上虞的这个梦境,惟有内心虔诚的敬意,以及,悄悄的远离。


浙江日报 今日上虞 00023 上虞梦境 2014-09-12 浙江日报2014-09-1200014 2 2014年09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