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专版

文章导航

“清水”淌进百姓生活

——宁海生态治水纪实

  “清水”淌进百姓生活

  ——宁海生态治水纪实

  陈云松 胡玲玲

  水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线”,关系千家万户。

  省委、省政府在全省部署“五水共治”重大战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明确提出要“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以砸锅卖铁的决心兴建水利基础设施”,“把加强水利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来部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来实施”。

  好山好水的宁海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生态优美、水环境质量指数连续多年位居宁波市乃至全省前列,治水对其来说,不只是简单的治污或是治美。

  宁海提出“治水要深入百姓生活里”的全新理念,把治水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休闲旅游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文化保护开发建设相结合、与农民致富相结合。

  为此,宁海县环保局在制定治水战略时,充分考量百姓需求,再细化治水路径,形成“治百姓的水、百姓参与治水”的浓厚氛围。目标,今年“5·19”前全县境内基本消除垃圾河,到2015年底前基本解决黑、臭问题,到2016年底实现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生活污水处理建制村全覆盖,完成全流域的功能规划和恢复,让清清河水真正流淌进百姓的生活里。

全流域一溪一设计

  昔日河水里淘米、游泳,百姓的每一天就这样与水共生着。

  宁海县境内小流域众多,大于10平方公里的小流域有13条,河道总长1100多公里,流域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72%,溪流的品质关乎民生,也关系城乡面貌。

  宁海创新式的采取融合水、路、林、村的综合治理模式,一溪一设计,让每条溪水都恢复应有的生态功能,回到百姓生活中。该县明确提出一个乡镇建设一条清水河道,将清水河道建设纳入城镇化建设考核内容,实现以溪流治理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溪流治理。

  如今,在岔路平原众多的村落里,百姓的生活就因一条“浙江湖砩”的回归而生动了起来。

  浙江湖砩是古代的一条堰坝,全线5.5千米,至今近千年历史。过去,它提供镇区4000余人的生活用水,灌溉着镇区3500多亩的良田,并影响着镇区的排涝。但后来公路改道,湖砩多年失修,主干渠道全线淤积,全线近1/3丧失了灌排功能。

  今年“五水共治”中,湖砩正式启动生态性修复工程。这次目的不是找回一条摆设的景观河,而是重新布局渠、沟,恢复浙江湖砩的水利系统。

  起点白溪源头,堰坝足足加高了30厘米,足以容纳更多的山水,白溪流入洪砩的入口处,一个可以自由升降的水闸已经完工,实时监测着水位的“晴雨表”。河渠断面,没有见到水泥一堆而就的“省力”堤坝,而是用仿松木桩加植物护坡的复式断面一一垒起。在高坦的湖砩部分,则采用干砌石矮挡墙加植物护坡的复式断面进行修复。

  修修补补并不是“浙江湖砩”回归的重点,沧海桑田,大砩有些路段已经与今天的城市格格不入了。尤其工业区一片,渠道已经不再,断了的渠又卡住了下游千余亩农田的水源。通过全局疏导规划,岔路镇决定开挖一条支流沟壑,打通断层,并在重要流段新建和维修防洪堤。

  “这样整条水系疏通,可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使整个项目区的防洪体系形成完整的闭合圈,农田基本得到保护。”镇水利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如今,在前后娄村的一大片区域内,几百亩的水稻田心满意足地泡在足量的水分中,一旁的玉米地已经长出了大大小小的棒槌,农业的生机因“浙江湖砩”而勃发。

  宁海治水还深入百姓生活。

  中堡溪九曲十八湾,支流密密麻麻穿行在胡陈乡各个村庄院落,水系复杂,容易水流不畅、污水滞留,无疑增加了治理难度。可宁海并没有简单地把河道拉直,而是保留了几乎全部的弯道,选址建起14座溢流坝和6座桥涵,方便百姓走下溪岸,一尝亲水乐趣……“每条河流都请来了专业的设计团队进行规划设计,保留特色。”宁海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像这样,宁海流域治理规划是以规划局为主,旅游、体育、农林、建设、发改等部门与各乡镇(街道)共同参与,形成全流域功能规划图,再与水利局流域治理工程建设实施规划对接,最终形成全流域治理一张图,无缝衔接百姓的生活需求。

饮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宁海密布着宁波全大市的水源地,治水有着更高的标准。

  几年前,宁海的白溪水库开始向宁波城区供水,每年向宁波市供水50万吨,日供水量占宁波城区的一半以上,堪称宁波的“大水缸”。

  白溪水库原水水质所有指标均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II类标准,大多数指标达到了I类水质标准。然而,库区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还是对水库水质存在着污染的隐患,总氮、总磷是库区的主要污染物。

  “喝水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宁海县把饮用水建设与保护提到了重中之重。

  该县统筹城乡水网建设方面投入15亿元,建成白溪、西溪等大中型水库,完成力洋水库加固扩容和车岙港水库的清淤。完成自来水二厂扩建,新建成宁东、西店、临港、黄坛、岔路和长街等水厂,全县70%人口喝上网供优质水。县发改局委托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编制了《白溪水库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白溪水库、黄坛水库、西溪水库等全县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得到切实保护,所有镇乡完成合格饮用水源地创建和饮用水源保护标志标牌建设。

  从此,减少污染、保证库水水质便成为像白溪上游村庄一样的水源地村庄的日常课题,比如距白溪水库4公里的山洋村。

  山洋四个自然村与溪水平行布列,一道窄窄的峡谷是村民们唯一的栖居之地,耕地面积只有348亩。养猪、养鸡曾是村里主要的生计来源。

  但如今,除了水边漫步的白鹭及山林间的鸟雀,白洋坑中的那几只鸭子已经几乎是村里仅见的畜禽。78岁的王式坤还记得,村里的养殖场自白溪水库建成后一下子被全部停掉,“只有个别村民家中养上几只鸡鸭。”

  养殖场关停之后,如何处理日常生活污水紧接着成为山洋村重点解决的问题。

  两年前,村里为各家各户铺设了直接连接厨房和厕所的排污通道,污水从村民家中流出汇入一条主管道中,主管道埋设在大路边,然后架设通道越过山洋坑,通向对面的农田边。管道在农田和溪流边向前延伸,最终汇入村子尽头的一个污水处理池中。污水经过过滤处理后,排入一旁的草丛,经过湿地的沉淀处理,最终以清澈的面目流入山洋坑,彻底解决了污染源。

  像这样,宁海全县陆续从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迁移3300余人,建立了“村收集、镇乡中转、县统一处理”的垃圾保洁制度,全县95%的行政村基本实现垃圾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杜绝排入环境和溪流。

  百姓吃水大事,即便是在宁海很偏远的农村也同样“不分彼此”,城乡一个标准。

  泥树浪地处茶山脚下,出村需经过一条长满野草的崎岖山路,步行3个多小时。村民祖辈都从村中心的溪流背水饮用,遇到溪流天旱断水时,许多白发苍苍的阿公阿婆也只能挑着水桶出村找水。

  今年初,市城管局及茶院乡想村民所急,边千辛万苦勘查水源,边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经过1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终于引出了清澈的山泉水,然后又在村里建起了蓄水池,铺设输水管道通往村里的每家每户,向他们免费供水。宁波市自来水总公司还对泉水水质进行了化验,并投放了净水剂确保村民用水安全。

久清依赖“社会共治”

  一条河道清爽一天,或许并不难,难就难在长治久清。

  宁海在治水初期便注重发动各方力量,从县领导到村干部,从社区居民到农村百姓,从优秀企业家到普通员工,建立一套全社会治水的长效机制。

  长街镇狮子山下的龙山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地理位置交通不便捷、村庄格局不科学,治水显得困难重重。可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村庄创新工作方法,推出“义务工”模式,彻底把治水工作分工落实到家家户户,做到人人参与。

  在这儿,你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村民们不是拿着钳子、垃圾袋,就是拿着长柄网兜,从3条主河道到各条小支流,从河面河中到河边草丛,沿路搜索垃圾。年纪大的人没法顶着烈日走太远,就将自己家门前的小溪流维护好;村中的大孩子牵着小孩子的手跟在妈妈的屁股后面照顾好弟弟妹妹;从厂里请假出来的男人们齐心协力将大型垃圾、河中淤泥清理后又急急忙忙地赶回厂里继续干活……

  龙山村还专门建立长效保洁和监督机制,编制《河道保洁值日表》,每天每条河道落实1人,对自己负责的河道进行垃圾清理等工作。同时,3条河道的值日人员做好交叉督查工作,及时提出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整治。还与村民签订《龙山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村规民约》和《龙山村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百姓环保意识普遍提高。

  短短几个月时间,龙山村全面完成龙山沿山渠道、龙山塘等4条河道共计12.4公里的垃圾河整治工作,清理淤泥3吨,清运垃圾5吨,村庄环境明显改善。

  宁海创新式地打破行政区划,把“共治”机制由县内推及县外。

  在宁海、天台、三门三县交界处,一条名为“清溪”的河流滋养着三个乡镇(街道)的7万余居民,也为当地人出了一道跨界治水难题:宁海处于河道的下游,有时候刚刚弄干净了,上游的污水又冲了下来,久治久不净。

  水的流动性注定了单靠一地之力无法完成清溪治理。宁海县桑洲镇主动联合泳溪乡和沙柳街道共同治水,真正建立全民治水“不分地界”的工作机制。

  3个乡镇的农办、城建办等部门联合共治,以河流为导向,在分段的基础上,每两个星期分别召开流域会议,每月特别邀请三地的“两代表一委员”和乡镇干部对上游和中游的治水效果进行打分。泳溪乡、桑洲镇和沙柳街道分别建立起河道清洁保洁员队伍,保洁面积覆盖全流域,并在4月和6月开展各类联合清理活动。三地还共同组建一支护河队,定期开展巡查、交流,并在执法过程中相互配合、调查取证、整改落实。一套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也已制定,及时对零星冒头的各类违规问题进行处理。

  今年初以来,三地政府累计投入资金300万元,清理河道40公里,垃圾1000余吨,拆违4.5万平方米,帮助这条原本可能陷入“三不管”窘境的河流,恢复“清溪”本色。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7 “清水”淌进百姓生活 2014-08-29 浙江日报2014-08-2900007;浙江日报2014-08-2900008;浙江日报2014-08-2900009;浙江日报2014-08-2900013;浙江日报2014-08-2900015;浙江日报2014-08-2900022 2 2014年08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