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从卖茶叶到卖风景

松阳杨家堂 深闺待人识

  本报讯 (记者 江晨) 隐匿在大山深处的松阳杨家堂村注定不平凡。从县城驱车沿迂回山路行驶约8公里,在三都乡的群山环抱中,依山而建的古民居阶梯式层层铺开。古村高低落差约3米,延展高至200米,成为一座不折不扣的“江南布达拉宫”。

  斑驳墙体的金黄色、瓦片苍老的墨色再加上袅袅炊烟的乳白色,淡妆浓抹,动人景色不须多。凭借好景色,这里每年吸引上万名游客前来摄影、写生。

  大雨初晴,乡宣传委员章冰梅和我们沿着大小不一、由石块铺就的石阶一路攀岩。她介绍,全村主姓宋,建于1655年,宋濂后人隐居至此。民国以来,这个仅300余人的小村,走出了46名教授级的专家学者。

  “村里的小学建于1901年。”村主任宋仁鉴带我们穿梭于一幢幢老屋,马头墙风格迥异,牛腿雕刻精美。院墙上,百年前毛笔书写的《朱子治家格言》等古训,字迹隽永飘逸,仿佛刚落笔。由于交通等方面条件制约,杨家堂人一直居住在老房子里,古民居较为完好地保存下来。

  “为了保护古民居,近年来,村里一律不准建新房。10户以上的老屋若要连片修葺,县里每平方米补贴80元至160元。”村支书宋建彪说,过去,杨家堂村与外界最大的联系就是卖茶叶,一户农家依靠卖茶叶和水果的年收入不足6000元。村里希望通过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实现从“卖茶叶”到“卖风景”的转变。

  “去年,前来写生和摄影的游客突破万人,人一年比一年多。”宋仁鉴说,活了大半辈子,他从没见过这么多客人。但古村最大的弱势,就是留不住客人。“我们这里的路太差,旅游大巴开不进来。没有停车场,餐饮和住宿也跟不上,游客待个把小时,就又匆匆离去。”

  如何将杨家堂村的“青山绿水”转变为“真金白银”,是当地一直思考、亟待破解的难题。

  村中心的大樟树下,一幢古民居正在装修设计中,村集体出资15万元,把常年在外的村民宋明伟家的这间老屋租下,尝试经营民宿,为村民带头示范。

  “目前,乡里也在积极和金华的一家旅游设计规划公司对接,希望能将杨家堂村推介出去。”章冰梅说,希望更多“慧眼识珠”的企业前来从事乡村开发。在半山腰上,一个生态公厕已经投入使用。今年,村里还将再建两个生态公厕,确保古村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不破坏生态环境。

  据悉,在松阳,像杨家堂这样的古村至少有50余个。当地推出“茶园古村游”,将县内8万亩连片茶园与数十个古村联合整体开发,打造一个“青山环绕、河水婉流、古村点缀、没有围栏”的浙西南天然大景区。2013年,松阳共接待摄影、写生的游客超过20万人次。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松阳杨家堂 深闺待人识 2014-07-11 3542169 2 2014年07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