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阅读会

抵达瞬间的内心世界

  孙侃

  2012年6月初,我恰巧因腿部手术在家休养,通过电视新闻第一次得悉了吴斌的英雄事迹。可以说那76秒车载视频录像彻底震撼了我。尽管我行动不便,但我通过电视、网络以及报纸,开始主动搜寻和收集有关吴斌事迹的所有报道,甚至弄得寝食难安。似乎冥冥之中,已经有人在反复提醒我,必须为这件感天动地的事情做些什么。几天后,在省交通运输厅、省作协有关方面的支持和协助下,我拖着尚未彻底痊愈的左腿,开始走访吴斌的领导、同事和家人,着手进行长篇报告文学《吴斌:中国最美司机》写作前的采访。

  当时,虽然吴斌牺牲还没几天,各级各类媒体已对他的事迹作了大量的报道。稍在网上搜索,光是文字材料就有百万字之巨,复述故事本身已无素材匮乏之虞。但我认为,作为长篇报告文学,不能局限于展现事件过程本身,甚至不能局限于吴斌本人,而是必须以对事件本质、本源、精髓的深入挖掘和展示,来弥补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在时效性上的欠缺,发挥在深刻度和艺术性方面的长处。可究竟应该怎么做,我仍然在等待着,寻找着。

  有一次采访结束后,吴斌的妻子汪丽珍、姐姐吴冰心和同事余伟,用吴斌生前上下班时用的车子送我回家。那是个阴天,路上我们当然仍在谈论吴斌,包括种种琐碎的细节。下车后,我忽然双眼湿润,呆呆地站在原处。我强烈地感觉,刚才他们似乎随意而琐碎的诉说,因为去除了程式化的、客套的、重复的内容,反而使真正的吴斌渐渐地清晰了、生动了、立体了。这哪里是他的妻子、姐姐和同事啊,分明是吴斌本人在向我讲述:他的趣闻,他的磨练,他的体悟,他的感慨,他的期待。

  吴斌对我说,十岁那年母亲带着他去理发,莽撞的理发师不慎剪掉了他的一小块耳朵,他却一直竭力忍着,甚至没有任何声张。直到回家后母亲才发现,惊得呆住,他却说反正这口子自己会结好,光喊疼有什么用?

  吴斌又对我说,25年前,他成为汽车运输公司的货车司机没几天,去一家企业拉货时,货车龙头一歪,撞坏了那家企业的大门。本来这种事公司会出面处理,但他掏出200元钱非要当场赔给人家,而且事后不向公司吭声,不和外人说,因为这是自己的深刻教训,更是一种耻辱。

  吴斌还告诉我,平常他最快乐的事,是开长途车到终点站后,趁休息时间把车门一关,用一根铁杆架在行李架之间,做引体向上的动作,再憋着气拉几套哑铃动作;是在母亲不开心的时候,嬉笑着秀出自己的六块腹肌。其实逗自己开心、逗母亲开心都是副产品,真正的用意是想有个强健的身体,哪怕遇到突如其来的打击都能扛得住,让我稳稳当当地把住方向盘。你看这回,不是靠了这一招,把整整一车人都救下来了么?……

  我认真地听着吴斌的娓娓讲述,他的声音清晰无比,仿佛他就坐在驾驶座上,而我坐在副座,而不是坐在灯下电脑前。我飞快地记录,用心思考,如同拥堵的车队忽然获得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创作的思路逐渐明晰。是啊,没有这些鲜为人知且极具个性的情节细节,未能抵达英雄的内心世界,无法把握英勇壮举的精神实质,那么我何以执笔为文,何以塑造一位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英雄?!

  “烈士不忘死,所死在忠贞。”吴斌这样告诉我,而这也成为了我这部作品的主题。

  通过这次采访写作,我获得了诸多切身体会。只有在与英雄有了不加遮掩、令人动容的直接的心灵交流之后,才能明白英雄的本质、价值和意义,才会体悟创作这部作品应该从何入手,应该怎样获得创作的成功。探究一位平民的内心世界,还原一位普通人瞬间体现伟大精神的传奇经过,观照“平民英雄”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本质意义,同时努力保持艺术作品应有的品位,追求一种叙述的真实,才是我真正需要做的。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阅读会 00018 抵达瞬间的内心世界 2014-07-04 3528227 2 2014年07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