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朝文新智

我家住在
运河边

  本报杭州6月22日讯

  记者 刘慧

  当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之时,著名作家薛家柱激动地告诉记者:“特别有幸,我一生依运河而居,因运河而著。”说起大运河,兴奋的薛家柱滔滔不绝,娓娓道来:“我一直把大运河看做地球上一项了不起的古代工程,与世界八大奇迹相比,毫不逊色,只会更雄伟、更壮观、更令人惊叹不已。”

  薛家柱虽然不是杭州人,但他在杭州已整整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他感到自豪,这辈子有幸与大运河结缘。“我的住宅虽然搬迁了5次,但每次都不离开运河,始终住在大运河、中河边上。”薛家柱回忆道,上世纪50年代住在中河边池塘巷,六七十年代住在中河望仙桥,80年代住在湖墅,90年代住在武林门运河码头边,新世纪则搬迁到闸口中河源头。

  因此,薛家柱将自己对运河的浓厚感情融入《大河宸章》等著作,通过历史资料的收集、考证和深入实地走访拱宸桥区域等方式,希望唤醒人们对运河文化的关注以及对运河人居的遐想。《大河宸章》承载着杭州人对大运河的记忆以及对大运河畔品质生活的期盼——

  每天从早到晚,不时可听到大运河上汽笛的鸣叫与轮机隆隆;还可见到长长的船队不时从他家的窗外驶过。年轻谈恋爱时,薛家柱常与女友去运河边漫步、谈心,去拱宸桥的大众电影院享受电影大餐;成家后,更常去卖鱼桥运河菜场买菜,去拱宸桥大兜路购物;甚至每星期一次在拱宸文化馆为文学青年讲课,传授写作知识。

  可以说,在大运河长长的流水里,薛家柱看到了岁月难忘的情景与沧海桑田,从20世纪一直流到21世纪。在他作家职业的想象中,他把大运河视为一幅惊心动魄的长长历史画卷。

  北宋时,杭州就富甲天下,是因为“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大运河保证了杭州的漕粮、物资,以及其他的茶叶、香药、金银布帛的运输与交易,从而使杭州成为世界性城市,一座以江河湖海连接世界的繁华大都会,是市井与风雅并存的“人间天堂”。

  不是吗?随着运河码头商业的发展,拱宸桥在清末民初就形成杭州的文化中心。杭城最早的戏院、电影院在拱宸桥的茶园、茶楼里出现;盖叫天、周信芳等在这儿唱红;拱宸桥也是杭州电影发源地;杭州市最早的新闻日报——《杭报》也在这儿发行;庙戏、庙会与商贸活动结合,早就是丰富的运河文化的传统,那时候拱宸桥本身就成了百花齐放的舞台。

  在薛家柱的记忆里,杭州市区过去只有一个市中心,那就是围绕西湖,以西湖为中心,所以称为“西湖时代”。到了上世纪的90年代,开始跨越到“钱塘江时代”。现在,更有了第三个中心,那就是以拱宸桥为核心的“大运河时代”。

  拱宸桥的东面是扇形的运河文化广场与巍峨的大运河博物馆。

  站在桥头朝拱宸桥西端望去,中国伞博物馆、刀剪剑博物馆、扇子博物馆、工艺博物馆耸立在绿荫丛中。以LOFT49创意产业园为核心的运河天地文化公园,游人熙攘,热闹非凡。


浙江日报 人文·朝文新智 00014 我家住在
运河边
2014-06-23 3518034 2 2014年06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