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明清古民居建筑露天博物馆”
新叶古村,风华正茂
本报记者 马悦 市委报道组 陈迁
夏日里,伴着草尖的点点露珠,我们跟随新叶人踏入位于建德南部、玉华山脚的古村。“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我们一一对应着古人诗词里似诗如画般的美景,外面的大千世界已经演完了一本书,这个小山村的历史才翻过最初的几页。
还没入村,我们就被周围的绿树、碧水、古村、远山吸引,仿佛下一步就要迈入一幅天然的山水画中。在村图书馆工作的叶小玲笑着告诉我:“走进村里,还有更让你惊叹的!”云雾氤氲间,我们走进了新叶古村,古塔巍峨,粉墙黛瓦,池塘清澈,流水潺潺,恍若世外桃源——
历史的静候
白墙黛瓦青石板,条门矮阁窄弄堂,我们这些“外人”仿佛坠入了迷宫——高大封闭的白粉墙,将一户户人家包围在一个窄小的天井院中;高低错落的民房,遍布着百余条街巷,密密麻麻,巷中只余一线天光;宽窄相错的街巷将户与户、房子与房子连成一个有机、有序的整体,构成一幅神秘古老文化的立体图像。要不是本村人指路,我们几乎无法分辨出这些街巷与房舍的区别。
说起新叶的历史故事,村里不管男女老少都能说上一段。新叶古村形成于宋末元初,当年,叶氏始祖叶坤从中原随宋氏南渡到浙江,一留便是800年。此后,历经宋、元、明、清及民国八百年的漫长岁月,在这片远离尘嚣的山坳里,叶氏后裔开枝散叶,形成一个巨大的宗族。如今,村子里98%的村民都姓叶。
曲径通幽的小巷,把这些历经风霜的历代遗迹串珠成链。村里德高望重的87岁老人叶昭标,用极其标准的普通话说,“村里的整个群落建筑,以五行九宫布局,包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行走间,仿佛上演着穿越剧。在这里,200多幢明清时期的祠堂和民居建筑静静伫立,至今仍完好保存的15座宗祠,记录着祖祖辈辈的故事。踏过西山祠堂,再辗转到有序堂、崇仁堂、荣寿堂。这里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把我的目光一次又一次吸引过去。
村民们骄傲地告诉我,新叶有着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血缘聚落,是中国乡土建筑的典范,还被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陈志华教授誉为“中国明清古民居建筑露天博物馆”。文保专家也以“一珍贵二少见三典型”的高度评价,赞誉了新叶古村的历史文化价值。
四方塘、石塘、礼塘、南塘……新叶村不仅祠堂多,“半亩方塘”也很多。叶小玲说,祠堂门口有水塘,是风调雨顺的象征,因此,水塘也成为了新叶村的命脉。
耕读的坚守
绕过村口,远远就能望到一块牌坊写着“耕读人家”四个大字。
“农忙时耕田种地,农闲时浏览书籍;种田获取生活资料,读书获取精神营养。”叶小玲细细解读起新叶人的感悟——“耕”和“读”就是宗族兴旺的两件大事。
“手捧遗编心耿耿,耳旁犹觉有晤咿。”叶氏后人叶一清曾用这首七律,追忆了自己的幼年读书生涯。叶小玲说,古代的新叶古村虽然是个封闭的宗族社会,但宗族的文化传统并不封闭。相反,这里接纳四乡子弟,鼓励游学四方。
隔着田野远眺,不远处,便是抟云塔和文昌阁。老人们说,新叶的耕读文化,离不开这一塔、一阁的护佑。建于明代的抟云塔,是座风水塔,也是新叶的文风塔,是镇村之宝。塔身上下没有任何雕饰,秀丽而又端庄。300年后,抟云塔脚下又造起了文昌阁,成为新叶文化的发祥地。如今,这组矗立在新叶田野间的明清建筑,成为了古村的地标,看见它们,就看到了新叶人世代传承的耕读理想。
离抟云塔数步之遥,便是叶氏家族培养学子的“重乐书院”。宋末元初之时,叶氏先人叶克诚便在此建了玉华叶氏书院,取名为“重乐精舍”。当年,为鼓励族内子弟求学上进,叶氏先人还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政策,比如,赶考时给足盘缠,考取功名后可在祠堂前立杆,中取功名的族人家中还可按等级领取粮食……在族里这些“好政策”的激励下,彼时的叶氏子弟几乎个个好学,家家都能听到书声。
从清朝的“进士”,到现在的学士、硕士、博士,新叶村人才辈出,而这些“激励政策”至今仍在延续。来到有序堂前,大门上张贴着的红榜十分醒目。榜单上记录着2013年度村里考上大学的年轻人的名字和村委会给他们的奖励。
“就连我们现在脚下的青石板,也记录着古人对耕读文化的重视。”叶小玲边走边说。在纵横交错的古巷中,路中间由一块块大石板连接形成了平稳的石路,这是为了让读书人足不涉泥、雨不湿靴而专门铺设的,每一条石板路都通向学堂、书院,点滴间透着新叶先人的良苦用心。
生活的皈依
漫步小巷,不经意间,飘来一曲伴着哭腔的新叶昆曲,低沉的曲调里倾吐着新叶古村千年依存的文化民俗。
欣赏着古朴美景,我们循声而去。斑驳的木门、陈旧的铜锁、褪色的对联,推开门,叶昭标老人坐在电子琴前,对着手抄的昆曲歌本,哼唱起了《断桥》选段。
“和江苏昆山的昆曲相比,新叶昆曲更带有些许泥土的气息,有种别样的芬芳。”老人目光矍铄,透着对新叶昆曲的坚持。
叶老笑称,自己从娘胎里就已开始学新叶昆曲了。儿童时期,白天在外种地,晚上就和伙伴们凑到一起学歌,入迷时还学习至深夜。12岁后,外出求学的他,学会了五线谱,将昆曲的曲目记录了下来。于是,带着浙江韵味的昆曲成为了他这一生都离不开的旋律。2009年,叶老被省文化厅评定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叶昆曲”代表性继承人。
说到新叶昆曲的传承,叶老不免有些惆怅。如今,村里能信手拈来唱上一段新叶昆曲的人只剩下五六位老人。“现在已经没有人学昆曲了,我能做的,也就是把这些谱子记录下来。”叶老一心想为村里的文化事业做点事。
除了昆曲依依呀呀的热闹劲儿,每年农历三月,都是新叶最热闹的季节。
在平常的日子里,新叶古朴宁静。可一到了“三月三”,这里鸣锣起号、鼓乐喧天,叶氏族人都会将祭祀、祈福、民间工艺结合起来,组成颇具特色的庙会,作为向春天的致敬。新叶村家家户户宾客盈门,不论相识与否,一旦登门拜访都会受到款待。待到傍晚天色渐暗,村里搭起了竹棚子,曲目丰富的社戏也轮番登台上演,一直到深夜。
“游过清凉新安江,飞过美丽大慈岩,亮一颗历史遗珠,展一处现代桃园……”换一键轻快曲调,叶昭标唱起了新叶之歌——《新叶新叶》。柔柔曲调间,青山清流,古祠古塔,古民居古池塘,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厚重的历史在这里,又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