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谈习主席欧洲行——
铺设友谊理解合作之桥
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 3月22日至4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访问结束之际,外交部长王毅介绍了此访有关情况。
王毅说,此访是习近平主席作为国家元首首次欧洲之行,行程紧凑,活动密集、内容丰富、成果丰硕。习近平主席出席了84场活动,双多边结合,大小国兼顾,政经文互动,既有国事活动,也有亲民交流;既顶层设计规划,又推动具体项目;既有精彩理念宣示,也有细微感人话语。所到之处,习近平主席均受到高规格礼遇和真诚友好欢迎。习近平主席同四国和欧盟领导人多次、长时间深入交谈,同往访国各界广泛接触,叙友谊、话交流、谈合作。国际舆论持续大量报道,欧洲掀起“中国热”,国际时钟进入“中欧关系时间”。
一、全面提升我国同四国和欧盟关系水平
王毅说,中欧是当今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中欧合作更具全球性、战略性、示范性,对推动国际力量平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意义重大。习近平主席这次到访欧盟总部,是中欧建交以来中国国家元首的首次访问,充分显示出新形势下中国对欧盟、对欧洲的高度重视,并成为此访期间备受关注的一个亮点。概括起来,习近平主席此访在推动中欧关系方面取得三方面重要成果:
一是中欧政治关系迈上新台阶。我们看到,习近平主席此访在双边政治关系上各国都有新定位,每站都有新突破。法国、德国是欧盟的领头羊,也是对华关系引领者。习近平主席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访法,全面总结中法关系经验,规划两国关系未来,双方决定共同开创紧密持久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德不仅是经济伙伴,更是政治和战略合作伙伴,与德方领导人共同宣布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中荷、中比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有了明确的政治定位。中荷决定建立开放务实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比宣布建立全方位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和欧盟首次发表联合声明,宣示共同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这表明,中欧双方都在用新的战略眼光看待彼此,相互信任更深、伙伴意愿更强、合作领域更广,对中欧关系未来更有信心。四国及欧盟领导人一致表示,高度重视中国的发展,将对华关系作为各自优先取向,中欧要做共同发展进步的战略伙伴。
二是中欧经贸合作迎来新机遇。欧盟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习近平主席着力推动中欧合作由量向质跨越。习近平主席指出,当前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欧洲也在实施结构性改革。中欧双方应结合各自改革进程,寻找更多利益契合点和合作增长点。欧方对此表示赞同。欧方领导人认为,中国的新一轮改革开放将为欧洲乃至世界带来新机遇,为欧中合作开辟新前景。双方同意加快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尽早启动中欧自贸协定可行性研究,通过对话协商解决贸易争端。双方同意拓宽合作领域,在深化核能、航空航天、汽车等传统领域合作的同时,培育科技创新、绿色环保、农业食品、卫生医药、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等合作新亮点。双方同意扩大合作疆域,欧方愿积极参与中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共同打造亚欧大市场。双方同意创新合作模式,朝着联合生产、联合研发、联合投资、共同开发第三国市场方向迈进。访问期间,我同四国共签署120多项合作协议,涉及领域广泛,展示了中欧合作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三是中欧人文交流进入新阶段。习近平主席这次访问凸显人文元素。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欧都具有厚重文明,中欧关系富有文明属性和历史渊源。同时,中欧国情、体制和发展阶段不同,通过加强对话交流,能够增进了解,进而相互理解、开展合作。中法、中德宣布建立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打造双边合作第三支柱。中方决定在荷兰设立首个中国文化中心。中比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中欧致力于做文明伙伴,互学互鉴。中方将进一步发挥孔子学院作用,推动欧洲汉语教学和中国问题研究。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戴高乐基金会、中法大学旧址、与德国汉学家座谈、看望在德培训的陕西志丹少年足球队员、出席比利时大熊猫园开园仪式,与往访国民众沟通心灵,拉近距离。彭丽媛同志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特使”称号,并参观往访国当地学校、医院、文化机构,传递友好感情,在当地和国际上产生积极反响。
二、宣示中国的外交理念
习近平主席此访进行了多场公开演讲,发表数篇重要文章,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中国的文明观、世界观以及外交理念进行了深刻阐释。习近平主席站在世界和谐和人类进步的高度,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主张。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也是包容的。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习近平主席强调,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中华文明将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主席全面阐述中国的和平发展主张,赋予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时代内涵。今年是一战爆发100周年、二战爆发75周年,国际社会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启示。习近平主席选择在德国发表演讲,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近现代屡遭外来入侵的境遇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需要和平安宁国际环境等多角度,论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强调这一选择来源于对世界大势的把握,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习近平主席郑重宣示中国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将始终坚持和平发展,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
习近平主席还首次提出中国的核安全观。核能关乎人类的发展进步,核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习近平主席出席核安全峰会期间,系统阐述了中国的核安全观,强调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核安全国际合作,推动建立以公平促合作、以合作求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
习近平主席的上述重要论述引发国际社会积极反响,舆论认为,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全面透彻、富含哲理,具有中国特色,为国际体系变革提出了新思路。
三、引导外界正确认知中国
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各国都在思考中国的发展轨迹,关注中国未来向何处去。
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利用会谈、演讲各种场合,纵论古今、深入浅出,宣介中国,交流治国理政经验。他讲到,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探索,终于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他讲到,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他讲到,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而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追求幸福的梦、奉献世界的梦。
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从五个角度阐明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访问过程中,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正确认识中国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不能脱离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了解中国,切忌盲人摸象,要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感知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中国愿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与外界沟通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增进自身的道路信心和文化自信,以耐力和定力,潜移默化、水滴石穿,化解偏见,消除误解。他鼓励往访国各界,特别是政治家和青年多到中国访问,了解真实的中国。
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论述充分展示了我们自信、友善、包容、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有效增进了欧方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欧方领导人表示,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和光明未来,尊重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理解中国当前面临的各种挑战,愿同中方加强对话交流。
此外,核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还会见了一些国家领导人,同他们就双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交换意见。
习近平主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这是中美两国元首今年首次会晤。两国元首同意继续保持密切沟通,共同致力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两国元首还就今后一段时期中美一系列交往和对话作出安排,就重点合作领域及预期成果交换意见。会晤为今年中美关系开了好头。
出访期间,习近平主席还时刻牵挂马航失联客机上中外乘客的生命安危,多次听取搜寻进展汇报并作出工作部署,派出中国政府特使赴马来西亚处理相关事宜,要求继续全力搜寻,强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会放弃努力。
王毅最后说,过去一年来,习近平主席外交足迹遍及亚非拉和北美,这次对欧洲的访问不仅极大推动了中欧关系发展,也进一步完善了新时期的我国外交布局,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这次出访提出的一系列倡议和主张,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外交思想以及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必将成为中国外交新的行动指南。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日程全面铺开,我们应继续把握全局,统筹内外,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为国内发展营造更为良好外部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