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习主席欧洲学院演讲现场:
中国形象,此刻如此生动
本报特约记者 丁纯
4月1日, 习主席为期11天的历史性的欧洲之旅接近尾声。这一天,他在比利时国王夫妇和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等陪同下,来到风景如画、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头衔的旖旎小城布鲁日,这里也是专门培养欧洲主要机构行政人员和欧洲政治精英的欧洲学院的所在地。在这里,习近平发表了重要演讲。笔者有幸作为受邀嘉宾,现场聆听了习主席的演讲。
合作的基础是相互了解,面对济济一堂的莘莘学子和欧洲民众,习主席如同一位和蔼可亲、知识渊博的教授,条理清晰而又循循善诱地娓娓道来:他用丰富的历史事实和生动形象、清新隽永的语句,给大家介绍中国5000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基本理念;讲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和抗争;厘清中国发展道路选择的历史必然;道出我们所面临的任务和需要付出的艰辛;表现了我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无畏勇气和历史担当,以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立身誓言。难怪一位欧洲听众会对笔者感慨:中国的形象在此刻是如此清晰、透明和生动。
习主席的演讲围绕着沟通、理解和合作展开,作为友谊与合作象征的“桥”这一概念反复出现,从弗拉芒语“布鲁日”是“桥”的含义,到呼吁中欧应该联手建立和平稳定、增长繁荣、改革进步、文明共荣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进一步清晰阐释了他去年在会见巴罗佐和范龙佩时所提出的中欧是两大力量、两大市场和两大文明的中欧关系新阶段的新定位,尤其是增加了改革进步这一新提法,对中欧双边关系的发展内涵作了进一步的廓清和拓展,指出了合作的正确方向。
习主席“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多边不要单边、要对话不要对抗是双方的共识”的论述,传达了我们对未来新时期中欧关系的期许和定位,回响在布鲁日市音乐厅的上空,激荡在每个听众的心头,听众的掌声和频频颔首穿插其间。
“中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欧洲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习主席把中欧关系的维系和发展寄望于年轻一代,极大地激发了欧洲学生了解中国,致力中欧亲善的热情,演讲结束后,许多学子还在回味习主席的演讲,有同学充满期待地说:“我们一定要争取机会,亲身去中国看看,眼见为实,去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此前,包括复旦、人大和川大在内的三所大学的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和欧洲学院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加上欧洲学院新落成的“中国馆”,无疑将为中欧学生和民众的人文交流提供现实的便利。欧洲学院院长莫纳尔深情地说:作为传统,这届欧洲学院的学生一定会将自己定位于亲自聆听过习主席演讲的一代而自豪,作为毕生的记忆铭刻于心。
我想,布鲁日、比利时,乃至欧洲和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
(作者系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