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教育界专家解读高考新模式—
两类人才分开选
本报记者 王婷
通讯员 陈鑫 毕莹
每次有关高考改革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引来万众瞩目。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日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强烈关注。
“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鲁昕介绍,技术技能型有三种,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选择什么模式,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高考模式“一分为二”释放出了怎样的改革信号?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能实现“平起平坐”吗?本报记者采访了我省教育界专家,请他们谈谈高考模式“一分为二”的深层原因和发展前景。
技能学术,两边不着调
表情:尴尬
“现在不少大学生一毕业却发现自己要技能没技能,搞学术又不懂,两边不着调,在就业市场上很被动。” 与学生多年的接触让浙江师范大学的郑逸农教授对这种“尴尬”深有体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已成为现阶段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从高考改起很有必要。”
郑逸农说,其实,技能型高考并非新词。2013年,我国就有140万人通过技能型高考进入技术技能类型的院校接受教育。浙江位居全国职业教育的第一方阵,在两年前就打通了中高职学生的升学通道,到2015年,我省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比例将达30%左右,高职学生“专升本”的比例将达到10%左右,在中职与高职、职教与普教之间搭建了沟通衔接的“立交桥”。
劳心劳力,偏见很顽固
表情:纠结
“将技能型人才高考和学术型人才高考分开,这是福音。”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高亚兵是心理学专家,她在研究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时发现,在我国现有的高考制度下,最大的评价指标是学业成绩,而学业成绩考察侧重语言智力、阅读智力、逻辑智力等方面,对这些方面不足却有很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孩子来说很不利。
“为什么现在的高考,男生常常考不过女生?其实男女生在思维智力上是有差异的,尤其在小的时候,相较于男孩,女孩一般左脑思维占优势,会显出伶牙俐齿、善于表达的迹象,这在语言阅读智力的评价中是很有利的,外界给予好评后会形成良性循环。而男生好动,男生擅长的实践操作类的智力评价又没被纳入现有的学业成绩考核中。”
高亚兵还发现,在我国一直存在着“技能型人才低人一等”的偏见,很多中高职的学生在从小到大的教育里常常被比较成了“差生”,技能型人才在我国现有的教育评价中很难出人头地,“重学术、轻应用”、“重知识训练、轻实践训练”、“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根深蒂固。
重视技能,配套要跟上
表情:憧憬
高考新模式也会给高校带来转变,一批地方本科院校不再一味 “贪大求全”争办研究型、学术型大学,而会努力去办出特色来。一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校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高考终于可以不再是‘一张纸、一支笔定乾坤’了。”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温正胞说,高考“一分为二”是很人性化的举措,能让那些愿意学技能技术的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衡量的是一种更广泛的学习能力,是一种宽口径的人才选拔方式,和社会用人需求更吻合。”
技能型高考能否获得大家的青睐?不少专家持乐观态度。
“高考改革其实这几年一直在进行着,已经做好了不少铺垫。我感觉现在技能型人才的发展前景整体土壤是不错的。”温正胞举例说,“现在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各占50%,数量上很接近;社会上的技工荒也在倒逼高校改革;更重要的是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高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甚至比普通高校更高。”
不过温正胞还有一层隐隐的担心:如果让孩子在高中就选择好将来的发展模式,会不会造成阶层固化?更重要的是,高考改革后,大学生培养结构、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就业薪酬杠杆等配套的衡量标准也要跟上,如果技术型人才仍然处于劳动力价值链的低端,光靠教育模式的单兵突进是难以为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