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必须加大高校资源供应
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 陈思静 许为民
创新驱动必须挖掘创新资源,其中科技和人才是最关键的资源。高校是科技和人才创新资源的主要供给方,企业是需求方。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产出的创新资源,结构上与企业的产业化需求不相适应,不能形成有效供给。因此,大力增加高校创新资源的有效供给,就成为实现创新驱动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研究成果总量和增量都在不断攀升,根据日前发布的2013至2014年度QS世界大学排名榜单,2009年到2013年, 中国内地大学排名数量从13所上升为25所。从各国十强大学5年中在国际学术研究成果的增长来看,中国为34%,英国24%,美国20%,这表明,我国高校拥有越来越丰富的创新资源。但这些创新资源中能够被企业利用并产业化的并不多。上世纪90年代,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输出合同成交额所占份额很高,1999年高达68.3%。但2001年起,成交额占比连续出现下降,2008年只有12%。数据表明,我国能够有效实现产学研转化的创新资源供给还是严重不足。
高校创新资源的利用与预期相去甚远,重要原因在于高校的创新供给与企业的创新需求之间不匹配。体制上“两张皮”的现象,造成了高校与企业在管理体制、考核取向、专业对口、信息沟通等环节存在着错位。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考核,主要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关注创新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学术地位,而企业更关注研究成果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而企业与高校教师的合作缺乏制度性动力。目前高校专业设置、课程设计、课题申报等与企业实际需求有着不小的距离。高校与企业缺少有效的制度化信息沟通渠道,高校不了解企业具体的创新需求,企业不了解高校的有效创新资源供应,信息不对称性很高。
因此,大力增加高校创新资源的有效供应,并加强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匹配,需要强化以下举措:
破解体制机制“两张皮”。只有统一各方利益,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才能真正解决管理考核“两张皮”难题,实现“两条腿”走路。一是要从根本上统一人才评价标准,从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来衡量人才水平,改变现有的评价体系脱节的问题。二是要创新现有的利益分配模式,解决知识产权分配的合法性问题。三是要开发人才培养型、研究开发型、生产经营型以及目标综合型等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
架设连接供需“立交桥”。这座桥就是科技服务业。目前,浙江省的科技服务业还存在着规模小、产出少、市场乱的问题。因此,要着力打造一支有效联结创新资源有效供需的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通过促进机构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完善平台建设、发展外包业务等多种方式促进科技服务机构特色业务发展。
打造校企协同大平台。一是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善各种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生产力中心建设,特别是要通过建立大学科创园鼓励教师及其团队创业。二是打造联合培养平台。以企业实训基地等为依托,整合校企资源,加强人才供需匹配。三是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政府以适当补贴的方法引导高校和企业开放各自资源。四是打造信息对接平台,建立一个实时发布、及时更新、定期跟踪的区域创新资源供需信息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