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我省101个市县坐拥443座非遗馆

美丽非遗在身边

  本报杭州3月4日讯

  记者 刘慧

  清晨,丹青流淌的京杭大运河宛如一条彩带。伴随着运河申遗倒计时,珍藏着运河历史的非遗馆成为人们的好去处。

  今天,一群来自北方的摄影人和一群来自日韩的学者,一头扎进杭州拱宸桥畔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收寻着关于古老运河的点点滴滴。一位摄影师说:“幸亏有这座非遗馆,运河沿岸的古墩、古庙、古塔、古桥、老街、老店以及街市的繁华景象、市民的生活习俗,犹如长幅画卷印在我们镜头里。”

  目前,浙江全省市、县两级已经建成和正在规划建设的非遗馆共有443座,其中“类型多样、主题多样、门类多样、功能多样”的非遗馆随处可见。无论城乡,无论偏远,无论传统时尚,无论年长年少,人们都可以踩着各自的点儿赶美丽非遗大集——可看可乐,可赏可品。

  如果你有兴致,可在龙游县非遗展示馆放声唱几句高亢的婺剧,看传承人吴建林现场制作木雕,跟艺人吴芝瑛学几招剪纸……这里的各色表演让人大开眼界。

  如果你有时间,不妨去平湖非遗展示中心一展身姿,舞蹈竞技、工艺美术和音乐戏曲三大展厅,有舞不完的九彩龙、调马灯、打莲湘和十二花神,有荡不尽的摇快船和荡湖船表演;那声声有腔、句句有调的平湖派琵琶和平湖钹子书,让古老非遗在现代人手中活态传承。

  如果你有机会到桐庐县,别忘了去江南镇荻浦村非遗馆,古树、古桥、古建筑、麻糍、戏曲、古造纸术——婉约的小村至今保存着古风韵味,当地人致力保护着这份传统。

  假如你非遗大集赶累了,可在水乡绍兴歇歇脚,那一色的粉墙黛瓦、石桥河埠、酒坊酱园,都集合在柯桥区1300平方米的非遗馆。而绍兴黄酒博物馆里的地下酒窖,数千坛陈年黄酒弥漫着浓浓酒香……

  城里有城里的办法,乡村有乡村的做法。在中国美丽乡村安吉,调动民间力量,探索出一村一馆新模式,拥有35个没有围墙的乡村非遗馆;宁波鄞州打造出10个与非遗生产性保护融合的展馆;台州三门与旅游景区相结合打造的浙东百工馆、石窗艺术馆等,令游人流连忘返;海宁立足本地建设生态型非遗馆;金华结合传统街区整体布局,把老城隍庙改建成拥有百工区、遗韵区、风情区、传说区的非遗展示馆,开馆不到半年,观众和游客已达3万多人次。

  两年前开馆的温州市非遗馆,装满了别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这是一个利用企业场地、政府投资共建完成的非遗馆。此外,1.8万平方米的瑞安非遗馆群,则包括南戏馆、鼓词馆、木活字馆等,成为文化人的出游重地。

  用活着的非遗,诠释古老的非遗。如今,有了固定的场地,有了固定的项目,百姓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如绍兴市柯桥区一个小小的非遗馆,从2012年6月开馆至今,已经有3万余人次的中外游客光顾。

  土地是农民的根,文化是民族的魂。浙江众多乡村非遗馆的建成开放,更多是来自本土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觉。一年前,我省20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代表农民朋友共同发出“守护美丽非遗,建设美丽乡村”倡议:像呵护土地一样爱护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生生不息!

  无形文化有形化,非物质遗产生活化,在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王淼看来,建设非遗馆,正是为了通过其活态传承、活态展示,推动非遗融入百姓生活。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美丽非遗在身边 2014-03-05 3384921 2 2014年03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