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新闻时评

对付霾,还能上哪些手段?

  王玉宝

  隆冬时节,久晴必霾已成定律。在反复的几轮霾情之后,1月5日,上午9点30分,杭州终于发布了首个大气重污染III级预警,III级应急响应同时启动。几天前,杭州才刚刚公布了《杭州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而宁波市也刚刚于1月2日审议通过了《宁波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

  在杭州市的III级应急响应的具体措施中,我们看到了一些人性化的提醒。然而,遗憾的是,这种人性化提醒并没有直接通过手机短信发送至每位市民手中。实际上,当预警启动时,很多街头市民并不知情。而就整个应急响应来看,我们除了被告知道路上多洒了几次水、几家大企业环保设施照常运行、几处农田无人焚烧秸秆之外,似乎更多的所谓应急,只是停留在“建议”上——建议排污单位减少排放,建议市民绿色出行,提倡机动车停车时及时熄火……

  预警、应急,这些字眼看上去凶猛,但实际的举措又有点低调甚至松软。这一方面是由于,应急响应中更多的“杀手锏”还需要在更高级别的预警中加以实施;另一方面,一些职能部门的子预案的具体措施还没有全部制定完成。比如,老百姓之所以没收到短信,据说就是因为相关子预案还未到位。

  应付雾霾,属于老革命碰到新问题,若有不完善,可以理解。但毕竟,动辄200、300的AQI数值,虽然预警只是三级,但实际污染却是重度污染。长此以往,其对人体的伤害恐怕不是几个轻松的“建议”就能抵消。更严重的是,按照此前的霾情,发布更严厉的预警,也是早晚的事。而对这一切,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已经足够应对那些更加严厉的应急举措了吗?

  先说公民意识。2013年,这确实不是个和风细雨的年份。从年初的悬赏游泳,到贯穿全年的杭州自来水异味,到隔三差五出现的霾情,环保,已经从遥望变成一种贴身肉搏。然而,近似温水煮青蛙的窘局中,我们有多少人还在假装这一切与己无关?有多少人愿意承认实际上我们自己也是污染的制造者之一,从而愿意付出一点实际行动,比如在雾霾天少开一次车?

  再说治霾举措。杭州市的二级响应举措中提到了“原则上停驶1/2的公务用车”,一级响应则是“原则上停驶2/3的公务用车”。宁波市预案中也有类似提法。这听上去当然是个给力措施。但所谓“原则上”是何用意,难道还有变通余地?再者,2/3公车停驶,这波及的范围并不小,到时候是不是能真停,怎么停,谁来监督,如何惩处违规者?我们还看不到具体信息。

  还有对普通民众的限制性规定。在更高层级的应急响应中,延长汽车高峰限行时间、实行单双号限行,这都已不在话下。而更严格的限制汽车上牌政策,已获得法律授权,理论上讲实行起来也是分分钟的事情。问题是,我们的公共交通准备好了吗?这几年杭州的公交分担率不增反降,目前仅在20%左右。而杭州公交集团仅有四千多辆公交车、全市出租车仅八千多辆(不够上海的零头)。对于这座八百多万常住人口的城市,公交的拥挤、频次的稀缺、打车之难,早已是久病难愈的老话题。这些问题,我们还没看到令人鼓舞的解决前景。

  面对霾情的不断加剧,请别再等了。少一点柔软的建议,多一点刚性手段。马上行动起来,为应对更严重的霾情,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毕竟,我们的肺,等不起。我们下一代的健康,等不起!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4 对付霾,还能上哪些手段? 2014-01-08 3326525 2 2014年01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