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年终问答

立志解决全县60万头生猪的养殖污染——

“开启”,粪斗不息

  本报记者 裘一佼

  从龙游县城到小南海镇龙丰村需半小时车程,朱有标手里一直攥着昨天刚从县农业局领回来的大米和有机肥质量检测报告。49岁的他反复琢磨着眼前的数据,言语中掩不住自豪和欣喜:“看看,我一直觉得这事靠谱!”

  朱有标是浙江开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10年来,他从养猪大户转向农业废弃物利用,用他的话说就是“一直在猪圈边打转。”他想攻克的事,首先是公司3万头出栏生猪的猪粪,再是全县60万头生猪的排泄物。

  朱有标的目标不小。中国养猪量占全球总量一半,大部分都是50头以下的散户,仍属小农经济,缺乏现代农业要素;每年产生粪便6亿多吨,这些污染散布在全国千万个农村。

  前不久,一个中美联合团队以华中、华南和江南一带三个养猪场附近使用堆肥的农田土壤为样本,共检测到149种耐药基因,其中63种的浓度比原始森林土壤检出量高出上百倍,有的高达近3万倍,公众健康风险攀升。

  让人棘手的猪粪,朱有标为何却情有独钟?他的苦心经营下,猪粪如何奇迹转化?

  “猪”事烦恼

  经过一片茶园和菜地,便是朱有标在2010年建成的沼气发电站和有机肥厂。如今第一期1兆瓦发电机已发电并网,有18万吨畜禽养殖排泄物在这变成了1085万千瓦时的电力和8000吨有机肥。

  若在网上搜索“猪粪发电”、“猪粪制成有机肥”,会发现全国各地都有类似探索,但对猪粪发电能力、有机肥质量等问题,都没明确评价标准。

  “这条路很曲折,众说纷纭,但我坚持自己的方向。”朱有标很感慨。他手中的报告里,大米汞、铅、铬等重金属含量几乎为零,未检出任何农药残留;有机肥的有机质和总养分大大超出标准要求,重金属含量也全部过关。这一回,他心里有底了。

  2004年,生猪价格上涨,办过乡镇企业,经营过龙游磷肥厂的朱有标决定养猪。他来到小南海镇龙丰村办起种猪场,每年收入稳定在3000万元至4000万元。尝到甜头的朱有标万万没想到,原本能卖钱的猪粪到2007年却变成令人头疼的难题。那时龙游全县出栏26万头生猪,一年内增加了1/3。

  “整夜睡不着,一是猪粪的恶臭,二是猪粪无法运出去的烦恼。”朱有标说,猪粪以每天10吨的数量上升,臭气冲天,不仅周边人在骂,司机也不敢拉。“不把猪粪问题处理好,养猪场办不下去。”

  2008年,朱有标在养猪场里建起一座30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用猪尿和猪场的冲栏水发酵沼气,供内部职工烧饭烧水,既节省用电量,又减轻了污染。

  就算如此,朱有标还忧心忡忡。沼气发酵剩下的沼液仍有污染,且无法解决猪粪问题。2009年,朱有标决心上马沼气发电项目,并成功申请到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68万美元。获得扶持资格后,他立马投资4000多万元,在养猪场附近建起发电站和有机肥加工厂。

  突出“猪”围

  在朱有标脑海中,早有一条废弃物的利用图:沼气用来发电,沼液回用发酵,沼渣用于生产高效有机肥。在如今的“开启”,他的想法完全变成了现实。

  每天清晨,8辆吸污车从龙丰村出发,外出收集猪粪,一天平均30车约300吨。猪粪尿经全密闭的吸污车运进来后,泵入匀浆池,再经1万立方米的厌氧消化罐二级厌氧发酵后产生沼气。沼气经水气分离,脱去含硫气体,经沼气储罐贮气和稳压后,在发电机组中转化为电能,进入周边电网。发酵剩下的沼液沼渣可生产液态和固态有机肥,发电余热还可用来烧锅炉。

  又臭又脏的猪粪转化为电、热和肥料,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眼下,沼气发电站的二期工程就要开建,每年可消化龙游县内60万头生猪的排泄物,可年产沼气160万立方米、发电量1600万千瓦时、有机肥10万吨,节约能源5500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万吨。

  但在数量庞大、低小散管理的养猪业面前,他还略显孤独,比如当他向一直使用化肥的农民推销“开启”有机肥时,常常遇到犹疑的目光;又比如现在沼气发电还不能实现全天候发电,问题在于养殖场环保意识不高,原料收集困难、质量不高。

  但他坚信养猪业完全能成为科学有效的生态循环产业链。他的种猪场每卖出一头种猪,朱有标就要和买家“唠叨”一句“猪粪猪尿要集中处理”;他不断地把新产的有机肥和使用有机肥的水稻拿到县里、杭州甚至是北京去检测。

  朱有标心里有底。他今年在溪口镇枫林村130亩水稻田进行有机肥使用试验,不喷施农药、化肥,顶住了台风,扛住了虫子,亩产1300斤,让他心里乐开了花。明天他要扩种5000亩,三年内要达到3万亩,并结合周公贩水库水产养殖以及花卉苗木、茶叶基地,形成生态循环利用体系。

  无疑,“开启”正在开启一扇解决畜禽养殖污染的新大门。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年终问答 00018 “开启”,粪斗不息 2013-12-17 3294280 2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