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陌生人
【开栏的话】
这是2013年的倒数第3个星期一,在这个冬日的早晨,《一周正能量》向大家问好。
推出这个专栏,是一次尝试。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记录与传递更多发生在你我身边的,倏忽而逝却充满“正能量”的事。
正能量,是越来越多人开始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在这里,我们希望将这3个音节的词语具象化。也许是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也许是一声关切,一次扶持。当然最重要的,无关它的呈现形态,只是生活中每个普通人的浅吟低唱。
接下来的每个星期一,让我们一起在这里,回忆一周以来那些让我们心头一暖眼睛一热的正能量。我们期待,因为有了这股微小却绵延的力量,不可预知的生活变得可期待、可传递、可分享。
谢谢你的阅读,期待你的回应。
关键词:信任
一周前,千呼万唤的2014年放假安排终于和大家见面了。众人吐槽之余,各种拼贴延长假期的请假攻略也随之而来。撇开假期安排的科学与否不说,如今的人们对于假日与旅行的热情,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想说说两个发生在旅途中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位是乌克兰姑娘娜塔莉雅,一位是福建老人曾广种。
对18岁的娜塔莉雅来说,到杭州看一看,绝对称得上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今年大学刚毕业的她,在11月8日和两名同学一起入境中国,兜里揣的,是一张为期30天的签证。前几天,听说杭州很美,姑娘和提前回家的同学说了声再见,上路了。
不懂中文,英文不熟练,本就不多的旅费花完了,签证也就要到期,不知所措的她没有成为梦游仙境的爱丽丝,坐在路边,想家了。之后的剧情倒是顺畅很多,好心的路人把她带到了派出所,找来懂俄语的工作人员,联系上乌克兰驻上海大使馆,并为她翻译了前往大使馆的行程线路。迷路的姑娘,回家了。
和娜塔莉雅不一样,84岁的曾广种弄丢的不是自己,而是一只行李箱。今年8月初,老人在南京办完事,顺道来了杭州。下火车已是凌晨,他想去西湖边看日出,顺手将箱子放进了一间还亮着灯的路边店,说定第二天住进旅馆再来拿。
结果逛到尽兴,老人怎么也找不到小店的方位。之后,他又先后两次来到杭州,分别在工商局和派出所寻求帮助。4个月之后,箱子终于找到了。老人记错了地址,而店主老胡则一直帮忙留着这个行李箱。上个周末,老人收到了杭州寄来的箱子,一个劲地夸:杭州人好!
英国人齐尔格特·鲍曼曾说过:“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本身也是陌生人。”
没错,繁忙的工作,拥挤的城市,不顺心的生活。匆匆赶路的当口猛一抬头,充斥周遭的似乎都是陌生人。可是,在这个原本陌生的社会,在我们孤立无援时,谁又不希望某个时刻某个方向传来一丝温暖的问候?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陌生人的微笑与搭讪变得戒备森严?是什么让我们时时叮嘱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讲话”,宁愿将我们和我们所爱的人更深地放逐于孤独之中?究竟是在哪里,又是如何一步步失去了人与人之间那份最重要最温暖的信任感?
据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对7城市居民调查数据,我国社会目前总体信任程度的平均得分已不到60分,7成以上的人不敢相信陌生人。缺少了信任与安全感的社会,纵然富有,每个人的幸福感却极其淡薄。当然,我们也都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有赖于每个人的努力。
这两个故事,都发生在旅途中的陌生人之间,这样的故事,总是会给我们带来温暖的感动,并增加一些对于人与人之间信任重建的信念。他们没有过往的交情,未来重逢的机会大约为零,但我相信在他们的记忆中,都会留下一些温暖的影像。而让原本擦肩而过的模糊身影,在记忆的调色板中最终成像的,是那枚叫做善意与爱的化学因子。
写到这里,想到一个细节。网友 @小超超爱小榴莲的微博里,有一位“秋裤哥”。在周末的公交车上,他不小心踩到呕吐物滑倒,坐到车后排脱下了外裤,转而向旁人借纸巾。当大家都以为他要清理自己裤子的时候,他重新走回去,蹲下来擦拭污物,“我摔倒没关系,要是老人家摔倒就不好了”。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开放水平,可以有一系列的衡量指标。对每个普通人来说,最直观与直接的观察方式,莫过于对陌生人之间温度的测量。这份温度,来自萍水相逢时的一声你好,来自擦肩而过时的一个微笑,来自风雨共济时的一句承诺,来自孤立无援时的一次伸手。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恰恰是我们不可小瞧的“小事”。回想一下自己的出行经历,在陌生环境中的每一个时刻,是不是都可以在回忆里沉淀、放大,最终定格成对个人、对城市、乃至对整个国家的最终印象?我们个人、城市与国家的形象,最终正是依靠着千千万万的人的这份印象累积、堆砌而成。
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陌生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被温柔以待,被善意包围,被友爱呵护。也愿我们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勇气和善意说一声:你好,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