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教授发起学术众筹
基础研究,期待支持
本报杭州12月5日讯
记者 曾福泉
“项目上线10分钟即筹资8000元”的惊喜过去之后,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新面对的是多少有些意料之中的现实:发起学术众筹项目已过去半个月,筹款总额尚不足2万元,而他的目标是在40天内筹集14万元。陈新向记者表示:“以目前的趋势看,本次众筹很可能以失败告终。”
不久前,陈新希望将《新文学史》《历史与理论》《观念史杂志》这三份分别涉及文、史、哲基础学科的国外权威学术期刊译介到国内,以利学界密切跟踪前沿学术成果。然而,译介工作所需的资金却没有着落。
“此类刊物翻译难度大,销量有限,出版费用高。单纯通过市场销售,出版社很难达到赢亏平衡点。而且这项工作属于人文基础学科最新学术论文翻译,目前很难被纳入国内各级学术基金来获取资助。”陈新说,虽然这三本国外刊物都承诺免收版权费,浙江大学出版社允诺免去所有出版费用,但支付给译者的稿费仍然成为最大的困扰。
陈新说:“为了保证学术论文的翻译质量,我们准备支付的稿费是每千字200元,高于国内现行标准。稿费总额为14万元。”
在友人建议下,陈新决定尝试采用众筹的方式破解困境。众筹就是以某一项目面向社会公众筹资,发起人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筹足目标金额,如果失败,已认筹款项全数退还支持人。
目前仅有20余名支持者认筹,每人捐助金额基本上都是500元。在陈新看来,众筹如果成功,将是一次惊喜,“说明民间资助学术的力量已经形成了一定基础,可能成为一条新的途径。”而现在认筹者寥寥的状况让他认识到,“还远没到这个时候”。
关注这次众筹的历史学者刘宪阁说:“即如近期的曹操DNA研究引起争议一样,一些基础性的、或许看起来和现实应用无涉的研究,还不太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总经理王志毅说,该社历年出版的社科类学术著作,主要依靠国家设立的各种基金的支持。王志毅认为,国内学术出版目前的情况是,有实用性、特定目的性和原创性的项目更容易得到资金支持,基础性研究和译介则不容易拿到资助,也不容易出版。
“关注基础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需要一个过程,在社会层面如此,对于国家来说也是如此。”陈新说,“我认为这样的环境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