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专家学者聚焦生态文明——

共同守护蓝天净水

  本报临安12月5日电

  记者 王婷 通讯员 陈胜伟 姜涛

  在省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霾黄色预警信号的警报中,一场剑指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中国”高端学术论坛今天在浙江农林大学拉开帷幕。

  “‘雾霾’更确切的叫法应该是‘灰霾’,‘雾’是水蒸气构成的,而‘灰’是尘埃组成的。”国家林业局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严耕说,PM2.5是导致城市空气污染、造成灰霾天气的祸首,来源包括煤炭、石油等矿物燃烧产生的工业废气,以及机动车排放的尾气等,这些微小的空气悬浮物可以进入人的肺泡中,引起呼吸系统、血管、心脏等多种疾病。

  在专家眼里,生态的恶化远远不仅表现在“霾”的侵袭上。

  酸雨,与“霾”一样在我国呈蔓延之势,我国已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增加,同时可使老人眼部和呼吸道患病率增加,严重时还会损害人的大脑,引起痴呆症。地下水污染,同样破坏着生态的和谐,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浅层地下水资源有37%的面积达不到三类水质的标准……

  库兹涅茨曲线是经济学上一条著名的曲线,这条倒“U”形曲线显示出了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无一例外遭遇过的一段困境:经济越发展,环境污染越严重。而今天的中国,正攀爬在这条曲线陡峭的上升区间里。

  一连串疑问接踵而至:我们呼吸的空气里飘着多少“黑颗粒”?我们喝的水还有没有“纯净水”? 我们吃的食品能不能“放心”?

  “‘美丽中国’是老百姓的诉求和期盼,而恶劣天气、污染水、问题食品等生态问题严峻地摆在面前,生态文明建设成了实现‘中国梦’不可逾越的坎。”省生态文化协会副会长楼国华语重心长。

  拉起生态红线!守住生态底线!刻不容缓。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底线思维’,有些破坏生态的事就是万万做不得的。”中央党校教授、生态文明研究专家赵建军透露,国家林业局设立过包括生态安全、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3个方面12大类20个指标,其中对人民群众特别关注的空气问题,专门设立了负氧离子指标。两年前,我国还公布过一份“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共有69个城市上榜,如果过分消耗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再不转型,生态保护、治理和修复再不加快,蓝天、净水、新鲜空气等优质生态产品,将越来越成为奢侈品。

  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我国也有一些学者抱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对此,严耕教授旗帜鲜明地反对,“先污染后治理”忽视了生态系统的承载极限,缺乏底线思维,“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总量思维观念。生态环境已经超负荷运转,容不得污染再继续增加了。那种对生态环境不友好的‘灰色经济’和‘黑色经济’,一定要痛下决心,坚决禁止。”

  “我们现在关注更多的是城市生态文明,而忽略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传统工业文明的线性逻辑思维还在作祟,喜欢把宝贵的资源也当成产品,于是,粮食的工业化生产导致了农村的土地污染。”严耕教授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世代工程,需要制度建设做保障,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守住我们的生态底线。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共同守护蓝天净水 2013-12-06 3270712 2 2013年12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