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小剧场弥漫文艺气质
看一次就让你狠狠记住
本报杭州12月3日讯
记者 吴孟婕
周末的夜晚,杭州西湖文化广场原本冷清的二楼,突然变戏法似地冒出许多穿羊毛长裙、背复古小包的文艺女青年和窄脚裤、帆布鞋打扮的“黑框眼镜男”。他们拿着热咖,或站或坐、或专心看书或三两闲聊的场景,在背景灯光的氤氲下,如一幅安静而文艺的油画。
看看表,时间差不多了,走过咯吱咯吱作响的地板,打开走廊尽头的一扇木头门,“新远木马剧场”乍现眼前——没有大剧场那种常见的红色软座,取而代之的是榻榻米式的黑色简座;另一大特别之处在于,第一排的座位与舞台融为一体。
在这个500多平方米的“黑匣子”里,上演的剧目也有些与众不同——两个多小时的京味话剧《建家小业》,讲述了一把黄花梨椅子引发的家庭纠纷。台上的男女老少性格各异,上演着喜怒哀乐、生活百态,好像连声音都没有抬高几度,却散发着一种推心置腹的平和。
“真正有文艺气息的城市,每天都能有话剧。”赖声川在杭州说的这句话,或将通过“小剧场”成为现实:到今年年底前,每个周末下午和晚上,《建家小业》《非常悬疑》《地雷战》和《爱的捆绑》等多部优秀戏剧会在新远木马剧场展演。12月24日起,浙话艺术剧院“2014新春话剧节”将登场,除了揭幕大戏、舞蹈艺术家金星与京剧名角关栋天联袂出演的《暧昧》和今年年初创造90分钟爆笑100多次奇迹的都市情感喜剧《嫁给经济适用男》,两部本土原创话剧《非常道歉》和《闲言碎语不多讲》也将与观众见面,参与演出的是一批80后、90后,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浙话新势力”。
对于很多老杭州来说,“湖墅南路136号”这个门牌号码是与“儿童剧”捆绑在一起的。3年前,承载着几代人童年记忆的浙江儿童艺术中心更名为浙话艺术剧院,试水当下流行的都市情感题材。如今,每个周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习惯走进这个能容纳800余人的中型剧场,看一场与青春有关的话剧。不仅如此,剧团还经常受邀在省内巡演,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追捧。
中国的小剧场话剧已经走过了30年。严格来说,新远木马剧场是杭州第一个专业小剧场。而在北京和上海,东方先锋剧场、蜂巢剧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几十个小剧场几乎每天都有好戏上演,已成为时尚地标性建筑、文艺青年的聚集地。所谓“小剧场”话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特点一是表演空间小,二是演员与观众接近,三是先锋性较强。木马剧场创始人唐虓珲告诉记者:“它最明显的气质在于,推翻了传统剧院观众与戏台之间那堵看不见的‘墙’,给予戏剧最大的可调度空间和互动效果。”
“杭州人文底蕴深厚,更难能可贵的是,城中弥漫的文艺气质集中而统一,因此,小剧场话剧不缺观众,只缺舞台。”唐虓珲说,“明年起,除了引进,我们还要加大原创力度,比如请浙江本土话剧人才来改编、创作、担纲演出鲁迅、郁达夫等浙江作家的名篇。”
剧场虽“小”,却能撬动大市场。在他看来,如果把电影、电视剧比作肯德基、麦当劳式的快餐文化,慢条斯理的戏剧演出就是星巴克咖啡——它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尽管未必每日享用,却值得陶醉其中,“来一次就让你狠狠记住”。
巧的是,刚刚在木马剧场上演的《建家小业》以及本次登陆浙话新春话剧节的4部作品,都是“李伯男戏剧工作室”的手笔。李伯男被誉为“话剧界的冯小刚”,在他看来,小剧场话剧是由观众共同参与演出的,因而空间感格外重要:“观众用自己的阅历、情感、审美认知来为故事画上句号。只要你是好茶叶,尽管让他们去泡,滋味是大家的。”
浙话艺术剧院今天发布的消息印证了他的观点:明年将新建一个能容纳200多人的现代化小剧场,把小剧场话剧的“文艺范”摇曳得更到位、更熨帖,让观剧成为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