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系列之《百家争鸣》面市
名嘴写历史,说来话长
本报杭州12月3日讯
记者 童桦
关于中国历史的著作,读者见过许多,也读过许多。但从未有一套书,会像《易中天中华史》这般,在半年时间里引起读者和学者的广泛争论。今天,《易中天中华史》系列之《百家争鸣》正式上线各大购书网站,意味着新一轮的唇枪舌剑又告开始。
今年5月,易中天告知读者,他要用5到8年时间完成一部多达36卷的《易中天中华史》,并用侦探的眼光重新叙述中华文明。消息一出,引来学界大哗。有学者说,仅凭一人之力就想重构中华文明无疑“疯狂”,也有学者觉得,易中天不能误人子弟,让青年人错误地认识中华文明。当然,叫好者也不少:用“易氏”语言风格演绎中华文明史,想想就很有趣。
尽管易中天对诸多质疑作了解释,但和读者、学者之间的笔战却没消停过。今天一早,斯坦福大学的石毓智博士就在其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华文明只有“转基因”才能再次辉煌——驳易中天中华文明盛衰论》的文章,他写道:“易中天把安禄山、西门庆和纪晓岚这三人看作是导致中华文明衰落的罪魁祸首,且以人的生理部位来说明中华民族的走向,商周用‘眼睛’,春秋战国用‘脑袋’,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叫做‘易氏思维法’。”石毓智想“让大家欣赏一下易中天式的‘老中医把脉中华文明史’是如何不靠谱”。
石毓智的评价和几天前中国社科院马勇研究员的看法如出一辙,即易中天存在知识储备上的先天缺陷,他的知识背景没法和历史学家范文澜那一代相比。对此,易中天倒是大方地承认了自己知识背景不如范文澜,“但我可以扬长避短,知识背景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思想方法。”易中天回应道,“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思想方法,恰是老一辈史学家没有的,沿着这个逻辑走不会出错。”
面对同一段历史、同一个事件、同一个人物,相信今天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认知。所以,如果学者们仅是质疑易中天的治学态度,那他显然还有接招的空间,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杨念群对易中天的评价,无疑把围绕《易中天中华史》这套书的争论提高了数个量级。
“就他那点东西,我可以比他写得更快更好,那是快餐的东西,有一定传播和启蒙作用,但是你历史学家应该提更高的要求。”杨念群说,“我把易中天和《明朝那些事》都归入‘历史小清新’一类,即大众喜欢什么就提供什么,让人觉得舒服,提供娱乐却未能引导读者深层思考。”总而言之,“小清新”在历史这个重大问题上“三观不正”。
“我从来不介意别人怎么说,所以也不关心。”易中天的态度倒是很淡定,但读者不妨在围观之后细细咀嚼,就会发现关于《易中天中华史》的争论核心问题,其实是学术和市场之间早已存在的矛盾。“历史学术文章提出的观点可能很忠恳,也很正确,但它的发行面和话语体系,注定不能在广大普通读者之间流传,最多成为学术圈子里的资源。”网友“天黑以后”分析说,易中天以其特有的轻松笔调,将历史按照他的逻辑选出精彩片段一一向读者道来,是市场最为需要的方式,“你通篇看下来,会发现易中天在纸上也呈现出他在《百家讲坛》上的风格,读起来很轻松,没有压力。”
至于《易中天中华史》是否会误导读者错误的历史观,许多网友都对此表达了同一个态度:“关于中华文明史,不会在一生的时间里只读这一套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别的作品来获取更多的知识。”
毕竟,易中天以66岁的年纪创作大部头书,精神实属可嘉。更何况,一家之言,一孔之见,何错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