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热词,不应仅有这些
童桦
童桦
最近,英国《牛津词典》编委会宣布,颇具中国特色的“土豪”“大妈”等新词汇,可能被列入该词典2014年的更新名单。这两个颇具调侃意味的新词或将登上世界舞台,和各个国籍的读者见面。
“土豪”“大妈”并不是首次入选《牛津词典》的中国词汇。每年年末,词典编委会都会对中国过去一年流行的新词进行汇总和排序。在这之前,“光棍”“关系”“面子”“户口”等词就已经被收入这本词典,并成为英美剧中经常出现的台词。
和上世纪80年代“功夫”一词在国外流行相比,英国《牛津词典》对汉语词汇的关注度,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热度抓取上,显然有了大幅度提高。有人认为,这意味着包括汉语、汉字在内的中国文化,正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的利好,迎来全球各国读者的眼光。
在这波宣扬新词的热潮中,美国得克萨斯州全球语言监测机构主席保罗·帕亚克曾作出评价:“中文影响力在整个21世纪将会一直持续。”这个话,很靠谱,但它背后的意义,却并非和人们的想象一致。
这会不会给国外读者造成一种错觉,好像古老的中华文化都凝聚在了这一系列简单的词汇上。只要读懂它们,似乎就能了解现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真相,就如此简单?
“土豪”这个词,发端于网络,逐渐流行于今年的娱乐节目中,其意指的对象却是那些挥金如土、欠缺修养的人群。“大妈”这个词,源于各大金器店铺对客户的描述,意指在今年抢购黄金的退休女性。和之前的“光棍”“面子”“关系”等词汇一样,这些新词虽然都很形象地代表了中国在发展阶段所凸显的热点问题,但寓意,显然不是那么正面和美好。所以,不该让这些热词给国外读者留下“原来这就是中国”的印象。
当代中国的概况,当然不可能是由这些词汇拼凑起的粗略拼图;这是为什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热词等同于汉语热、文化热的原因。中国文化的传播,更不可能靠这些词汇。因此,我们与其关注今年又有哪些新词被选入《牛津词典》,不如顺着这一事件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文化传播环节,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文化组成结构还需要什么补充?
文化传播离不开文化组织的有效推动,更离不开传播方式的更新。近邻韩国在这些方面的做法有可借鉴之处,他们用新媒体手段将韩国的文化代表展示到世界各地,更用外国人的视角重新诠释韩国文化的独到之处,让许多人觉得,原来韩国不止有流行文化,更有许多值得纪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借此重新审视、梳理自己的文化脉络,并找到文化传播的短板,进一步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