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早餐
通讯员 唐志扬
日历翻到12月,湿冷绵长的江南冬季又一次拉开序幕,呼呼的西北风带来的寒意,渗入了每一个细胞。
也许只有在这个季节,早餐散发出的热气是那么的吸引人。不管是在城市、乡村还是在城乡结合部,循着这股热气,总能找到一个早餐点。在早餐的食谱中,最大众的就是馒头、油条、豆浆,但这些食物因在不同的地点售卖、卖给不同的人,因而也有了不同的故事。
我家住在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附近,上班路上经常看到身着工作服的年轻员工,或拎着早点,或边走边吃,迎着朝阳,谈笑风生;看到建筑工人们手持铁锹,头戴安全帽,在林立的高楼下,享用着温暖的早餐,絮叨着家长里短……
这些场景让我感动。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早餐是一日三餐中最重要的一餐。但是因为条件有限,他们的早餐只能简简单单,在路边解决。
他们是所有外出务工者的一个缩影,有的已经融入这座城市,有的仍在守望着下一站,在城镇化与“中国制造”进程中,至少在这一站,在喷香的早餐点旁,这些生动又朴素的点滴显得那么真实。他们在匆匆的行走中,吃完了早饭,开始为这个城市,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于是,我也跟着起早,尝试在买早饭的时候同他们多聊几句,体味他们的酸甜苦辣。行走的早餐里,是不同的人群,比如清晨5点,建筑工人陆续上班,7点左右工厂职工陆续上班,7点半左右住宅小区出来的人多了;行走的早餐里,是不同的地点,比如7点半前,早餐点都在城乡结合部,之后多聚集在城市小区周围……这样的变化,也是不同人群生活状态的体现。
也许,这样的早餐店并不卫生;也许,吃早饭的情景太过于琐碎,但是,当我拿起相机的时候,我常常会发现最美的那一抹朝霞会投射在这些不起眼的早餐上,原来,城市以这样的温暖回报着辛劳的人们,他们生活着,乐观着,犹如现代都市的朝阳,溢满了微笑与希望。
我举着相机,捕捉他们形态各异的“吃相”,或坐着,或走着,或蹲着,或骑着,吃着包子、蛋饼、豆奶,他们也从一开始的躲避到后来成为了我的朋友,在镜头前表情也渐渐地柔和起来。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这些看似普通的馒头、油条,由于形状和颜色不同,完全可以做一番创意,比如摆馒头时由于品种多规格一致,摆一个圆,看到有火腿肠,放进去,就如闹钟,时钟在5点位置就如建筑工人作息时间;烧饼和小笼包搭配在一起,就可以拼出一双大脚板……早餐小摊的摊主们好奇地看着我拼出各种不同的形状,来买早餐的人也会因为这造型而眼前一亮,我想表达的是,食物是快乐的,生活也是快乐的,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身处何方。
不知不觉,走过了一个春夏秋冬,照片中的背景已经发生了变化,有新的马路,新的高楼,新的小区。行走的早餐,也是我们流动的社会,这个大时代中的一个小细节,透露出城镇化下的我们和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也许,过不了十年,我们会对这样的场景感到陌生,愿我的记录,呈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