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花样倍增,隐患潜伏多多——
手机,莫成了“手雷”
本报记者 朱海兵 通讯员 陈勇
核心提示:
看新闻、观视频、搜美食、网购……如今的手机,早已超越原有的通讯工具概念,成为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生活必需品。如此多样的用途,也使手机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各种病毒、恶意软件层出不穷:流氓推广、恶意扣费、隐私窃取、账户偷钱、流量失控等,亟待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玩游戏时,手机自动发送了扣费短信;在手机上填写支付验证码时,有人已获取了你的账号密码;与亲朋用微信聊天时,有人已经获得了你的聊天内容……
如今的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紧盯的对象。据支付宝称,今年以来发现的新木马大多是手机木马,微信等移动社交平台则成为木马欺诈重灾区。仅今年以来,支付宝已发现30多起因使用智能手机不慎中招,被木马欺诈洗劫一空的案例。
二维码里藏杀机
二维码的魔力想必大家都见识过了,只要一扫,能加好友,能装软件,能看图片,还能看视频等,但“见码就扫”已成了一件危险的事。
在杭州开了5年淘宝店的李小姐,曾这样中招。今年8月10日零时多,阿里旺旺突然闪起,有“买家”找她,说看中几款商品,请她用微信确认一下货品型号。
很快,对方发来一个二维码,告诉李小姐只要扫一下二维码就能看到照片。李小姐也算是一个谨慎的人,特意用手机杀毒软件扫了一遍,没有发现问题后,才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谁知过了不一会儿,李小姐收到了提示短信,显示支付宝异常运作。这一下,李小姐回过神来:遇上骗子了!好在她的反应够快,立即联系支付宝客服,冻结账户,没有造成损失。
“我是一夜惊魂,一分钟也没睡着,我有4个支付宝帐户,要是没有及时发现,那可就惨了。”为了彻底删除病毒,李小姐在当天一大早就匆匆赶到移动营业厅,重装手机软件系统。
陌生人发来的东西不可信,好友发来的总没问题了吧?这可不一定,因为你看到的好友,很可能是不法分子伪装的。王先生是一位微信新玩家,日前好友“小陈”用微信发来一个二维码图,说下载安装可以拿星巴克优惠券,他想都没想,就点击安装。结果,星巴克优惠券没有出现,支付宝账户里的钱却被莫名转走。
经过追查,王先生发现那个二维码图其实是一个木马,为此非常纳闷:小陈为什么发木马害他?事实上,小陈也是被冤枉的。王先生和小陈都加入了一个微信群,岂料里边混着骗子,对方将自己的微信名称和头像改成和小陈一样发木马,王先生不明所以,导致手机短信、账户资料等重要信息被不法分子劫持作案。
杭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警官邵晓东介绍,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选择电子邮件、QQ、短信、微信等沟通载体发送诈骗木马,不易被察觉。当事主接收文件后,就会中木马,犯罪分子可以截取事主的短信、转发短信、删除短信,而事主一点都感觉不到。利用这个方式,犯罪分子可以更改事主的网银账户密码,转移账户里的钱。因为现在更改或找回密码,都是通过与账号捆绑的手机发送验证码短信,只要验证码对了,就能把密码改掉。
手机病毒渐猖獗
“手机病毒真是防不胜防!”
在杭州一家广告公司上班的吴新洋,手机曾收到了一条比较奇怪的彩信,页面上出现了一个大骷髅头,还有一段“看XXX私密生活”的文字和链接。
他随手点了一下确认键,没想到手机便开始不停地往外发送彩信。无奈,他只好关掉手机送到售后服务部去维修。维修人员告诉他,手机中了“手机骷髅”病毒。
“手机骷髅”病毒是一个恶意软件,用户只要将其留在手机里未删除,手机就会失控:暗中联网且向手机通讯录中的联系人,大量群发带有病毒链接的彩信和短信,用户点击链接即刻中招,不仅会导致手机运行异常,频繁关机或重新启动,更会导致用户手机因大量发送短信、彩信,而被收取高额费用。
如今走在街头,智能手机随处可见。据统计,去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2.24亿部,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国。但在通信专家徐龙眼中,因受到病毒侵扰,这一只只智能手机,几乎成了随时可能爆发信息安全事故的“手雷”。
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今年7月30日,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手机安全报告”显示:2013年上半年,染毒手机用户持续高速增加,感染恶意软件或手机病毒的手机用户达4316.48万。
手机病毒智能化提升,手机游戏成为遭病毒二次打包篡改的重灾区,而从类型看,资费消耗、隐私获取、诱骗欺诈、恶意扣费、恶意传播等成为主要恶意行为。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专家陆兆华表示,感染用户排名前十的手机病毒中,资费消耗类病毒占30%,具备隐私窃取类特征的病毒占40%,“感染用户最多的手机病毒‘a.expense.dpn’,感染用户达到161.3万。”
“恶意手机软件和病毒紧跟社会热潮,逐利性很强。”陆兆华说,今年春运,手机恶意软件“伪抢票大师”就感染了17.2万用户。
今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染毒手机比例占全国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是广东、浙江、江苏、四川、河南。网秦CEO林宇分析说,浙江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在于智能手机用户快速增长,但用户对智能手机的认识停留在打电话、发短信、上网、玩游戏、社交上,忽略了手机也像电脑一样有安全隐患,很多用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病毒钻空子。“就如很多人喜欢用手机下载各种优惠券,结果就有一个恶意软件伪装成布丁优惠券,用户可以正常使用,却根本不知道自己已被定制扣费业务。”
斩断背后利益链
如果说电影《惊天危机》让你看得过瘾,那么新冒出来的手机病毒“惊天危机”,只会叫你有苦难言。
“我喜欢玩一些手机小游戏,可能是在下载过程中不小心中了病毒。”台州网友“不同年代的石头”的三星手机,在中了“惊天危机”病毒后,就发现手机在不断推送各种软件消息,轻轻一点就开始自动安装,想清除也清除不了。恼火之下,他把手机恢复成出厂设置,“虽然很多软件得重新下载,但总算不用担心被莫名其妙地损失流量、扣话费。”
“惊天危机”,是目前感染手机用户最多、感染软件最多的病毒之一。安全管家移动云安全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受感染的软件已达2万余款,预计几百万用户受到侵害,导致手机流量和话费受损。
“数据显示,目前手机病毒已突破千种,今后几年可能都是手机病毒爆发的阶段。”有关专家认为,未来手机病毒年度增长数量有可能超过过去10年的总和,80%的安全隐患将来自于终端,手机病毒5分钟即可传遍全球,危害更胜电脑病毒。
360公司负责手机安全业务的副总裁李涛介绍,相比电脑病毒侵害的间接性,由于手机直接与个人资费挂钩,手机病毒的获益方式更多,也更为直接,可以通过私自联网上传数据和下载恶意软件、恶意发送扣费短信彩信、定制各类付费服务等直接窃取用户钱财。
针对手机病毒的泛滥,有关部门正在酝酿治理。据中国互联网协会透露,名为“移动互联网黑白名单规范”的通信行业规范正在制定当中。该标准出台后,安全厂家、运营商等可根据“黑名单”内容,直接对恶意软件进行屏蔽,避免其出现在用户手机终端。
“治理手机病毒,就必须完善行业认证规范标准和相关法律规定,制定软件应用商店安全标准和手机应用安全标准。”网秦移动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建议,治理手机病毒需要用户、安全厂家、运营商、手机厂商、应用商店等整个产业链的共同努力。用户也要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选择具有安全认证的下载渠道,同时安装专业安全防护软件。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则建议广大智能手机用户提高警惕,避免打开带有诱惑性标题的彩信或用手机访问短信中的链接;一旦发现自己的手机被病毒感染,应立即备份手机内的重要数据,然后通过恢复出厂设置等方式清理相关病毒。
■新闻链接
预防手机中毒,需要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1、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要下载并安装任何来历不明的软件,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
2、要隐藏或关闭手机的蓝牙功能,以防手机自动接收病毒,更不要安装通过蓝牙发送过来的可疑文件。
3、应从运营商或供应商处更新软件,筑牢第一道安全防线。
4、要为手机设置流量提醒功能,避免手机不慎感染病毒或恶意软件后,后台偷偷联网造成资费消耗。
5、只从有安全信誉的来源下载应用程序,给手机安装适用的杀毒软件,并关注最新手机恶意软件手机病毒的信息及防范措施。
6、平时对于手机内的电话本及重要信息要经常性备份,以防感染病毒后丢失。
■专家观点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李建刚:目前,智能手机APP(第三方应用程序)市场出现很多恶意程序破坏用户数据、窃取用户个人信息的现象。绝大多数智能手机的不安全因素都是来自于第三方应用,供用户下载APP应用的应用程序商店难辞其咎。加强应用程序商店内部对APP应用的监管,是规范APP市场的有效途径。不同APP应用商店对于应用程序的评判标准并不一样。在实际处理恶意应用时,也不透明。所以,来自外部的统一标准的监管必不可少。建议相关部门要在出台规范中,明确恶意应用、个人信息泄露等内容的判断标准,制定针对APP开发者、应用商店等不同对象的具体惩罚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较强的约束力和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