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走读

石仓大屋,留住客家记忆

  见习记者 夏丹 通讯员 阙献荣

  驱车从松阳县城往东南方向开,约25公里路程的地方,隐藏着世外桃源——石仓古民居。石仓是地名,长约5公里的石仓溪贯穿其中,溪两岸分布着下茶排、上茶排、下宅街等好几个村庄。

  原来,这些村庄同根同源,先祖是清朝康熙年间迁徙而来的福建客家人。令人称奇的是,相距近700公里,相隔300多年,石仓阙氏依然保存着福建客家方言、生活习惯。那一脉相承的基因,任时空涤荡,依然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

  迁徙:深山迎来客家人

  阙龙兴是石仓当地的文化人,2007年从松阳县大东坝镇校退休。退休后老阙没闲着,而是忙于收集本地的历史文物,包括族谱、古器皿,尤其是祖辈留下的各种契约文本。收集中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有了更深认识。

  “清朝初年三藩之乱后,浙西南一带人口锐减,许多田块荒芜。社会动乱平复后,浙江鼓励周边移民迁徙,相邻的福建迁来大批移民。我们的祖先就是此时迁来的。”阙龙兴说。据祖谱记载,阙氏来自闽西汀州府,今属福建省龙岩市,尤以上杭县为著。

  迁移之初,阙氏先祖以替人做工为生,慢慢有了积蓄,开始购置山林田产。后来田产越来越多,还雇人耕种。那时石仓本地流行种靛青,通过种植靛青开始积累财富。

  而让石仓阙氏达到财富鼎盛期的,则是冶铁业。“村民将蔡宅一带山坡上蕴含的铁矿砂采掘后,淘去浮土,洗出铁砂,置炉冶炼。这一在现代采矿业中称为‘选矿’的过程,石仓村民称为‘洗砂’。”对石仓颇有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学曹树基教授,在一篇论文中写到。

  石仓阙氏鲜有鸿儒大贾,也并无显赫高官,如何造出恢弘大屋?答案正是冶铁。“大约在清代中期,石仓经过一个‘大屋时代’。村庄中现存的近三十幢宏敞的厅井式大屋,大多数是在乾隆后期及嘉庆、道光年间建立的。”曹树基的论文中论及。

  时光荏苒,经过岁月冲洗,冶铁业早已不复存在,只留有些许遗迹。所幸,完好的石仓大屋还留有18幢。如今,石仓阙姓子孙达6000多人,留在家的以种茶叶种香菇为生,更多人外出谋生。

  平日里,石仓是宁静而安详的。只在逢年过节,纷纷归来的人儿,才点燃这古村落的活力,空荡的大屋有了人气。

  大屋:恢弘乡野数百年

  崇信风水的古人,在选择新的居住地时,颇为讲究,阙氏先祖也不例外。“祖屋建在石仓溪两边山坡地上,背山面水。古时,东西向可纳财,南北向属火水是要避之。背山可挡冬季寒风,面水可迎夏日凉气,缓坡可免淹涝之患。” 阙龙兴说。

  漫步于石仓溪边,溪水叮咚犹如美妙音乐,满目苍翠间,不时出现一幢幢恢弘无比的大屋。现存18幢大屋中,最大的超过3000平方米,一般也有2000多平方米。余庆堂最大,占地3260多平方米。“4重大门、2个厢门、9个厅堂、18个天井、31副楼梯、129间房间、552余根柱子。”在最中间厅堂,记者遇到了阙来富。他依然住在这里,对它如数家珍。

  像余庆堂这样的大屋,每幢均有称号,如福善堂、敦睦堂、善继堂等。阙龙兴直系先祖建筑大屋名为“德为福基”。走进祖屋,鹅卵石铺就的天井、暗沉的木柱木墙,古朴清雅。阙龙兴说,这幢祖屋前后造了25年。有的大屋甚至是祖孙几代人,逐步逐步造好的。“那时候,每造一幢这样的大屋,要建一个窑厂,要不然这么多石砖从哪里来?”

  在石仓,大屋是具态的,同时也起着拢聚石仓客家人精神的作用。这里,曾因群山环绕,地处深山,犹如一个独立的“王国”。大家操着客家方言,住着客家风格的大屋,在客家人之间来往。因此,一直顽强保留着客家特色。如今,山路通了,石仓客家人走出去,外人则纷纷来到石仓,观摩、欣赏。

  未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今年的石仓春节跟往年大不同。正月十二石仓办起了“松阳首届客家民俗风情文化节”,盛情邀请大家来看浓郁的客家文化节目。城市游客、摄影爱好者、文学爱好者,将平日里空荡的石仓填得满满的。

  游客来了,依然住在大屋的少数阙氏子孙也忙了起来。节庆当天,61岁的阙来富负责给来余庆堂的游客盖纪念章。“今天一天盖了几百个章吧。”他说,“最多时,这里住着60多户、200多口人呢。如今只剩下十几户。”

  在这里,属于他一家三口的只有一间屋子、一间厨房,再就是大家公用的走廊、洗菜台。一间屋子有两间房,进门的客厅里,摆上了床铺。“这是儿子回来住的,他在杭州打工。”往里,才是老阙夫妇的卧室。尽管儿子不常在家,住屋也不算宽敞。

  “有条件的造了新房,都搬出去啦。”说到这里他神情落寞。大屋里住的多是老年人。他们的坚守中有种情怀,更是一份责任。2002年2月,石仓古民居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老住户中的一些人成了文保员,如阙金寿是善继堂的文保员。“责任很重,时常要在屋里屋外转转。”他说。

  “想出去住吗?”记者问阙金寿。“想当然想了,不过能守着老屋也好,真搬出去了还舍不得。听说,今年政府会拿很多钱帮助保护大屋,还会把咱们村子建得更漂亮。”对此,他很憧憬。

  说着说着,天色已暗。善继堂里,老住户们正好亮起了电灯,星星点点。昏黄微光从木格窗棂中漏出,映照出大屋的悠悠岁月。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走读 00020 石仓大屋,留住客家记忆 2013-05-07 2969804 2 2013年05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