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让人心动的家
离海口不远的三山村堰潭社,“回家”的另一个作品“柯宅”安静地掩映在一棵大樟树下。
乍眼看,与其说是民居,倒更像一个两层的封闭式大工棚,没有窗,只有成条状的玻璃带,将外墙分割成块。这是王灏为姨妈一家设计的房子,不过“差点因为设计和长辈闹翻了脸”。
和所有村子一样,盖房子是村民最大的事情,当地农居房的建造一直是入乡随俗——村民求助于乡村建筑队,而承建工匠的脑子里,永远只是一张适用万家的“流行图”。审美的巨大差异却让绝大部分建筑师不敢轻易涉足,农居设计市场还是属于空白。
王灏是幸运的,因为家人对他很信任,他有实践的机会,却也波折不断。罗马顶、屋顶高塔、亮色外墙……当村里流行的款式被王灏一一否决的时候,他的姨妈和姨夫傻眼了:“那还能怎么造?”
用玻璃带代替窗、室内天井、展厅式布局……王灏清楚地记得他把设计图纸缓缓打开后,围坐在圆桌上的一家人瞬间分成了两派,年轻人啧啧称赞,长辈们则连连摇头。对于他们来说,从同济建筑学本科毕业、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建筑学研究生毕业的王灏,带来何止是一幢民居。
姨夫曾对他发火:“我们家在城里住的是好房子,回到村里也是有头有脸,你把外立面弄得和水泥墙一样,什么意思?”
“我们说好要做一件新东西,是不是?”王灏反问。姨夫说:“是的。”
“新东西意味着对常见的一些改变,那谁了解和把握这个标准,是不是我?既然是我,你是不是应该听我的?”说完“是”,姨夫大火未消,摔门而去。
这样的情景几乎贯穿着“柯宅”从设计到建成的一年多时间里,传统的观念总会关注房子的外立面,再看通风好不好、光照够不够,可王灏认为,这些在设计中细枝末节的元素却一直以来被误解并放大,“对外观的追逐使农居压抑了生活于此的实际需求,农村真正需要的是有生活气息、能打动人的房子。”
眼下在“柯宅”,王灏的姨夫已经感受到了美好。比如他曾经质疑过“柯宅”的通风效果,但入住后他从未感到闷热,冬暖夏凉,家里都没装空调,“一走进这屋,心情就会变好。”
又比如那曾被他不看好的细细长长的玻璃带,却给房子带来极佳的采光效果——白天,光线透过玻璃,从屋顶、从屋旁洒入,在屋内交织出温暖的颜色;夜晚,室内灯光一打开,走出屋外看,房子的一部分仿若悬浮半空中,如梦如幻。路经此地的人总会停下脚步,看看这幢既简单又特别的房子。每当这时,王灏真切地体会到美国作家路易斯·曼德福所说“像国王一样躲在城里,像农民一样亮在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