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好奇

专访全球“脑研究教父”、荷兰大脑研究学院院长迪克·斯瓦伯

  本报记者 李月红

  记者:建立人脑库最大的科学意义在哪里?

  斯瓦伯:在荷兰人脑库的支持下,全球科学家们在国际一流科学刊物发表了超过1500篇富有启发性的论文。它们探讨如何更好地治疗精神和神经系统疾病,并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记者:荷兰人脑库是如何运作的?

  斯瓦伯:荷兰人脑库成立于1985年,向25个国家的500个研究项目提供了来自3000位捐献者的几万份脑组织标本。目前有两千多名注册捐献者。我们有一个独立的委员会负责监管研究的质量。

  记者:荷兰民众对捐献一事持怎样的态度?

  斯瓦伯:普通民众非常积极,捐赠人脑被认为是一份“有希望的礼物”,即希望科学家能最终攻克这些严重的疾病。

  记者:这期间,有令您印象深刻的故事发生吗?

  斯瓦伯:有很多,他们非常认真。有一次,一位患有多发性硬化症的捐赠者打电话给我说,“我想见见我的‘敌人’。”我们将一个显微镜放在他轮椅前的桌子上,一起观察了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大脑切片。

  记者:浙江大学也在建一个中国人脑库,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斯瓦伯:从一开始,这个人脑库就制定了最高的国际科研标准。它的研究方向重点可以放在精神疾病的表观遗传和基因研究,在国际研究领域,这会是非常独特的。

  记者:您认为,在这个领域,中国科学家可以做出怎样积极的贡献?

  斯瓦伯:在过去30年,我们将积累的经验传授给许多中国科学家、病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以期能帮助中国有一个快速的起步。中国脑科学研究已经站在很高的国际水平,人脑库的建立将会为科学提供更出色的研究。


浙江日报 人文·好奇 00013 专访全球“脑研究教父”、荷兰大脑研究学院院长迪克·斯瓦伯 2013-01-15 2875557 2 2013年01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