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让农民享受现代金融服务
记者 杨军雄
记者 杨军雄
ATM机、POS机、信用卡、网上银行等城里已司空见惯,农村却不多见。取钱跑十里,缴费花半天。过去农村尤其偏远山区,存钱取钱都要往镇里跑。
近来,一项旨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的“便农支付工程”正悄然改变这种面貌。这项工程能给农民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为此,记者采访了该工程组织实施方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副行长朱文剑。
记者:“便农支付工程”具体包括哪些实施内容?
朱文剑:“便农支付工程”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取钱、用钱是农民最基本需求,我们通过在金融服务空白的行政村推广银行卡,设置服务点,解决偏远地区农民支取现金难题,同时逐步推出代理转账业务,解决存款、缴纳水费、电费等缴费难题。
农民用卡不习惯。我们通过在每个县城、中心镇至少创建一个“刷卡无障碍示范区”的方式,给农民树立刷卡消费样板。
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农业补贴……政府涉农扶农资金越来越多,我们积极推动各级政府出台政策,将这些资金统筹归集到农民的银行卡中,提升政府支农和产业反哺农业的效率。
针对浙江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鲜明的特点,我们因地制宜推广电子支付业务应用,建设“网银村”、“网银镇”。
记者:该工程目前给农民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
朱文剑:经过三年努力,“便农支付工程”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免去了大量携带现金困扰。到今年9月底,支付系统已覆盖省内所有中心镇以上银行网点。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覆盖15999个行政村,基本覆盖了全部金融服务空白村镇。
农民用卡习惯逐渐形成。今年前9个月,农村地区持卡消费5594.2万笔、6464.92亿元,银行卡渗透率达30%,较2008年提高13.8个百分点,为缩小城乡消费层次差异做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目前我省农村金融服务仍有哪些不足?金融部门今后会有哪些举措?
朱文剑:主要是偏远农村地区支付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适合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产品和服务缺乏,农民仍偏好使用现金交易等。今后,我们将从进一步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入手,促进城镇化、农村金融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首先,拓展助农取款服务点服务功能,开展保险、证券产品代理推销、中介业务,将服务点建设成为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其次,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动银行卡在农资店、农副产品收购、农家乐、小型连锁超市等农村中小商户的应用,推动汇票、本票等票据业务,丰富农村非现金支付渠道。扩大中心镇街区、景区、商品交易市场的POS机覆盖率,创建“刷卡无障碍示范镇”。此外,推广电子支付业务促进农村支付信息化,继续组织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开展“网银镇”、“网银村”建设,重点推广手机支付在农村地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