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文化志

文章导航

传承,更大的舞台

  因为海岛水汽大、存不住纸本,嵊泗的渔民画都是油画;也幸亏有了这氤氲的水汽,才有了我们今天在这里见到的瑰丽丰富的渔民画中独树一帜的表现力。而海岛的包容,也让嵊泗渔民画在一炮走红后,把灵魂与这片土地融合成一片,让越来越多的人拿起画笔、倾诉心灵。这些作品展现了可见和不可见的两重海:大自然的、心灵折射的。

  1995年,李佛裔年仅22岁的女儿李盈莹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恰巧,碰到一批专为渔民画而来、想在当地订购一批最新的渔民画的德国艺术家。于是,李盈莹也加入了创作队伍中。

  与8年前最初那10位渔民画作者一样,李盈莹他们没有专业绘画知识,拿起画笔后感到无从下手,人群中有人提议,一起到基湖沙滩【3】找灵感。就这样,新一批的渔民画家在那里租下了一幢房子,白天一起讲大海的故事,晚上一起用画笔记录故事里的场景。

  如今已是嵊泗县图书馆副馆长的李盈莹回忆起往事,眼中闪烁着泪光。在那次创作中,她的一幅作品被保留在了基湖沙滩旁的墙壁上,取名为《海的女儿》。

  而从2006年起,随着嵊泗县五龙乡田岙“东海渔村”旅游项目动工兴建,嵊泗渔民画被更多地“搬上”了渔家墙头。

  提出这个想法的是嵊泗渔民画第二代传承人林海红。2000年,林海红从幼儿园老师退休,开始到乡里的培训班学习渔民画。

  “眼看来嵊泗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向我买渔民画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更多人的画却只能自我欣赏。”林海红说,“于是我就想,可以把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渔民画搬到更大的舞台上,让游客在体验海岛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能第一时间置身于渔民画艺术的海洋。”

  林海红的想法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村民王梅红家的外墙,是第一批被画上渔民画的,“画好以后,很多游客都找我们留影,自家也成了嵊泗的一道‘风景’。”而这也为王梅红后来开起家庭旅馆增添了几分信心。

  “旅馆生意一直不错,那幅画可占了不少功劳呢。”王梅红笑着说。只是几年下来,外墙上的画不再艳丽,“希望有人再给重新画一幅。”

  如今,在田岙“东海渔村”,至少一半以上家庭的外墙上都陈列着风格迥异的渔民画,这里也“理所当然”被挂上了“中国美术学院·嵊泗东海渔村墙体壁画创作基地”、“舟山渔民画创作基地”的标签。以渔民画来促动嵊泗渔家乐旅游持续向前发展,让游客既可观赏多彩的渔民画作,也能了解嵊泗独特的风土人情,这是新时代渔民画带给我们的,更深远而丰富的意义。

  如今,嵊泗渔民画的作者队伍仍在壮大,从船头的渔小伙到织网的渔大嫂,从耄耋老人到天真孩童,都能创作出饱含奇思妙想的画作。也很少有画家会像他们这样,执着于将海水和渔船赋予时代的意义,一次又一次地尽情挥洒,用足够的时间表达对每一道工序的敬意。这工序,既是指他们的渔家生活,也包含了他们传奇而丰富的渔民画家生涯。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文化志 00020 传承,更大的舞台 2012-12-07 浙江日报2012-12-0700010 2 2012年12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