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政治纵深·视野

身为精英却被贴上“妖魔化”标签——

博士: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满腹委屈
向谁倾诉?

  核心提示:

  不知从何时起,博士的光环渐渐褪去,“找不到工作”、“难找另一半”等新闻频频见报。普通民众往往对博士敬而远之,有的甚至将其“妖魔化”。这个来自象牙塔顶端的精英群体,渴望得到人们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鼻梁上托着啤酒瓶底般厚重的眼镜,脑门只有寥寥数根发丝,与人眼神交汇时略显呆滞……每每听到别人这么描述博士的“光辉形象”,李楠(化名)就气不打一处来。起初,他蛮有与这些人争辩的冲动,但听得多了,也就慢慢习惯了。

  李楠,今年32岁,杭州人,上海某知名大学文学博士。曾经的他,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因为家人误解不得不戛然而止。现在的他,拥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但由于缺少理解一直生活在苦闷中。面对记者,这位而立之年的小伙有太多的话要说,太多的苦要诉。

独白

满腹委屈

向谁倾诉?

  致浙报记者的一封信:

  玉树临风胜潘安,一枝梨花压海棠,这些说的都是我,不过是以前的我了。

  因为不敢面对自己,很久没照镜子了。偶尔在路边的玻璃门前瞥上一眼,总会被自己吓到:头发凌乱,眼神呆滞,双眼下挂,感觉像是饱经沧海桑田。

  有人可能又要抛话了:你们博士不都长这样吗?老天作证,我真不是被读书这件事给逼的。

  我的父母都是工薪阶层,算不上大富大贵,至少也属小康之家,加上我从小就擅长读书,从幼儿园读到博士,从没让父母操过半点心。

  读博那年,一位甜美的女生进入我的生活,她是学校的系花。在我忙于课业时,她打好饭菜送到桌案;在我碰到困难时,她的鼓励短信带来温暖。很快,我掉进了温柔乡。一年后,我们领到了大红本本。

  谁知,美妙的婚姻才持续两年就夭折了。起初,岳父岳母老是催我们生孩子。当时撰写论文进入关键时刻,我天天加班到深夜,实在没心情谈别的。大人们很不高兴,还一个劲泼冷水:写论文能赚几个钱?你们再不生小孩,人家还以为生不出来呢!

  面对岳父岳母的逼迫,我还能强颜欢笑,耐心解释。但没想到,妻子对我的态度也一天天冷淡。有一天,她喝得醉醺醺进门,劈头盖脸骂了我一顿,说我是窝囊废,就会写几个破字,赚钱没本事。我瞬间僵化了,就好像有一根绳子在脖子上越勒越紧,喘不过气。没过多久,我们选择离婚。

  后来我才知道,岳父岳母起初一直以我这个博士女婿为豪,经常在亲朋好友中炫耀,谁知频遭冷对。一会儿这个说,小心读博士读傻了,早点生孩子,还能保证质量;一会儿那个说,博士眼高手低,只会笔上功夫,不会赚钱。长期的闲言碎语,引发岳父岳母对我的不满,最后妻子也跟人跑了。

  我跟这些人无冤无仇,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诋毁?他们了解我,了解博士的生活吗?

真情 三点一线 同样精彩

  一个冬日的午后,记者见到李楠。他五官清秀,只是略显消瘦,看上去有些内向,一件大衣把自己裹得紧紧的。

  现在的李楠拥有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重新拥有了爱的小屋。但他坦承,第一段婚姻对他打击很大,约摸两年时间,他都没法安心写论文,甚至没勇气出门和人交流。

  “如果没有众人对我们博士形象的曲解和‘妖魔化’,也许我就不必经历那段痛苦的人生。所以,我希望能还原博士的真实生活,让大家了解博士的内心世界!”他对记者说,博士也许并不是社会精英阶层的集合,但能够攻读博士的人,拥有一些普通人所不具备的品质,如毅力超强、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等。

  “现在的博士毕业论文采取盲审制度,如果不好好下功夫,卡壳的几率非常大。”李楠介绍,因此大多数博士过着简单的“三点一线”生活:文科生大多是图书馆、食堂和宿舍;理工科生则是实验室、食堂和宿舍。为了论文,他们要牺牲很多休闲时间,有的甚至好几年没看一部电影,两耳不闻窗外事。

  “整天除了学习就是读书,生活不是很无趣?”记者问。

  李楠轻轻摇摇头,然后微笑说:“如果你以为我们博士生只会死读书,那就错了。我们隔壁寝室一哥们,英语特牛,特别是口语,经常接同声传译的私活。每次出入国际会议场所,西装一套,风度翩翩。还有同班的一位女生,曾经得过全国拉丁舞比赛二等奖,那风姿,那韵味,迷倒众生一片!”

  李楠越说越带劲,脸上的表情也渐渐丰富。记者忽然发现,眼前的这位博士,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善辞令,平淡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火热的心。

  “攻读博士时,因为没有收入来源,我们过得要比早踏入社会的同学清苦,但我们很会自己找乐子。比如我们会每人凑上一二十元钱,聚聚餐、唱唱歌、喝喝酒。”李楠说,其实,他们并没有什么特别,也渴望丰富多彩的生活,只不过我们需要在某一个特定领域投入更多的精力。“有时为了课题创新,我们会没日没夜做研究,但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科研精神吗?”

期待 多些尊重 少些偏见

  记者在百度中输入关键词“博士生存状况”,跳出来1000余万个搜索结果,其中不少是负面新闻。博士这个群体,为什么会被贴上“妖魔化”的标签,是现实的写照,还是偏颇的论断?

  北京大学教授王义遒在参与博士生论文答辩时发现,很多博士论文质量远超过10年前的水平,加之现在国内的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已经能够和国际接轨,博士的阅历和能力不可同日而语。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显示:56.8%的人认为“一心为搞研究读博士的人太少”;50.6%的人觉得“现在的博士太多并不稀罕”;29%的人对博士的印象是“书呆子,创新能力较弱”。对此,王义遒认为,如今博士质量下降也许主要是指少数文科博士生和在职博士生。

  “我们选择读博士,完全是出于对研究的热爱,我们绝不是死板、呆傻的同义词。读博需要的忍耐力远非一般人能想象。”李楠这样对记者说。记得创新工场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曾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说到:“选择读博士就等于选择了在未来三五年,或者是更长的一段时间,你必须要成为孤独的人,要远离物质的花花世界,甚至要无数次承担失败或者不被学界认可的痛苦。”

  有专家认为,博士群体应当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后备队和生力军,对未来国家科研能力和水平有重要影响。博士资源的浪费是社会的损失和国家的悲哀。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只有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氛围,社会才有不断前进的动力。

  @小毛驴儿:博士压力确实很大,看着周围工作的同学渐渐有房有车有家了,我们还是孤家寡人,生活清苦。可能就是因为高学历不意味着高收入,在这个功利的社会,很多人觉得读博没有意思。

  @小样儿:本应作为精英阶层的博士却食不果腹甚至难立足社会,可悲可叹!

  @niubility:女博士是第三性,男博士找不到工作遭唾弃,只要与博士有关的新闻,就会被大肆炒作,似乎不把博士形象抹黑就不罢休。既不客观,也不公正,会对公众产生误导。

  @天天天蓝:很多人对博士有误会,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个群体。他们从第三方获取只言片语,拼凑成博士的形象。其实博士也是普通人,有血有肉,会哭会笑。请不要妄加非议,还其应有的尊重。

  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现在的成功人士,女的称“白富美”,男的叫“高富帅”,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功利至上的观念,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人们往往认为,工作经验比书本更有用。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那些潜心学问的人,离不开甘愿坐冷板凳搞科研的人。忽视思想的创造,这样的民族是危险的。我们应该为那些思想创造的人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让他们潜心于学术研究,免于物质匮乏的担忧。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视野 00020 博士: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2012-11-29 浙江日报2012-11-2900014;浙江日报2012-11-2900017;浙江日报2012-11-2900021;浙江日报2012-11-2900015;浙江日报2012-11-2900022;浙江日报2012-11-2900027;浙江日报2012-11-2900020 2 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