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义乌居民——
相亲相爱一家人
记者 张丹丹 通讯员 张亚南 龚鹏兵
本报义乌11月10日电
记者 张丹丹 通讯员 张亚南 龚鹏兵
今天一早,义乌供电局技术员陆新洪带着徒弟高翔,开始在变电所巡视。两人见面时,陆师傅还拿着一份刊登十八大报告摘要的《浙江日报》,“这是特意给小伙子学习的。”
高翔3年前从甘肃来到义乌,跟着陆师傅学检修。小伙子本科学的是电气自动化,但实际检测技术几乎是陆师傅手把手教的。高翔说,义乌已成为他不愿离开的第二故乡,即使春节不回家,单位也会安排很多节目,组织大家一起过年。这里年轻人多、外来人口多,没有异乡的感觉。“陆师傅不仅在技术上严格要求,思想教育也不放松,经常敦促我看报纸杂志。”
陆师傅指着报纸对高翔说:“你看,十八大报告明确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是趋势。不学习新技术,会被社会淘汰的。”
义乌有外来人口超过150万。近年来,当地将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建立适应流动人口大病住院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机制……高翔说:“安心工作、舒心生活,我切实感受到义乌的温暖。”
展望未来,高翔充满信心:“随着城市化不断加快,义乌用电量每年快速增长。想跟上义乌的发展速度,供电必须走绿色环保之路。这意味着我们年轻人的责任更重、机会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