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经济·潮生活

文章导航

昔日帮忙加工 今朝主动创业

来料加工迎来2.0时代

  记者 颜伟杰 通讯员 方杰

  本报讯 “这些中草药畲族布鞋是我们研发的新产品,从设计、原料采购到生产全部都是我们自己一手完成。”景宁畲族自治县畲艺坊服饰有限公司的会客室里,徐丽媛正向几位客商介绍公司的新产品。

  作为曾经的来料加工经纪人,如今的徐丽媛,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半成品加工模式,不仅办起了企业、拥有了自己的厂房,而且还建立了设计团队,开发出了养生鞋垫、保健鞋等系列产品。

  徐丽媛只是其中一个缩影。我省来料加工经过多年发展,许多经纪人不满足于传统的半成品加工模式,来料加工行业也渐渐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成为培养自主创业者的重要摇篮,被戏称为进入2.0版。

  “帮忙”加工时代已逝

  作为浙江传统制造业的一种特殊作业方式,来料加工业与市场同生共荣。但近年来,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业内竞争,目前有许多经纪人普遍感到“单接少了,活难做了;资垫多了,钱赚少了”。

  丽水龙泉市“小有名气”的来料加工经纪人张亚姬,已经感受到肩头越来越大的压力。前年,张亚姬刚开始做经纪人时,经常有厂家联系她,问可不可以帮忙做加工,“求她帮忙加工”。但从去年开始,主动上门联系的厂家渐渐少了,有单子也要大家相互压价才能拿到。

  “而且,很多时候需要自己预先垫付加工费。”张亚姬说,一张单子十几万元的加工费,对我们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数目。不过,她最担心的还是厂家不能到期按时支付加工费,这很可能把她经营了两年多的加工网络“打回原形”。

  “来料加工在带动当地加工产业发展、推动我省制造业发展繁荣和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同时,其中的一些问题也日益显现。”浙江省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大多数来料加工业务都是纯手工、技术含量低,加工收入也相应较低。

  而且随着从业规模的扩大,来料加工业亦逐渐进入瓶颈期。这种由老板发货,加工户再找人加工的模式,其好处在于原材料和样品全由老板提供,经纪人不需要垫钱,只需组织工人加工即可。但正因为其不需要承担风险,人人都可参与,致使竞争更加激烈,利润空间更薄。

  同时,随着我省用工成本不断攀升,招工难题也开始凸显,有的经营户逐渐把加工点放到了省外。从事制花行业的义乌市仙航工艺品董事长李根明,如今已在全国设立了36个来料加工点:“别看发货到外地,加上来回运费,成本依然比本地低。”

  经纪人变身企业家

  外省市来料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省的来料加工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农村妇女靠简单的串珠、修剪、编织已越来越缺乏竞争力。

  “况且,来料加工大多是处于产业链的底端制造环节,收益相对较小。”省农办相关负责人说,随着行业的发展,全省都在加快打造来料加工“升级版”,许多一线经纪人的身份也正在渐渐转变。

  衢州开化县池淮镇星口村,村口公路旁的一幢楼里,8台链条机正在“呜呜”地运转,这里是开化晨伟手套加工厂车间。厂长叶金建介绍,去年6月,叶金建与义乌晨伟手套厂达成合作意向,由该厂提供手套半成品货源并包销成品手套,叶金建组织代加工生产成品。

  协议达成后,叶金建从当地农信社贷款20万元,总投资70万元,购进手套专用链条机200台,在本地创办起开化晨伟手套加工厂。目前,叶金建的手套专用链条机分布在县城城关、池淮、菖蒲等乡村及江西、安徽等地近200农户家中加工生产。

  接单、产品设计、加工、运输一条龙服务,越来越成为许多来料加工经纪人提高竞争能力的法宝。刚刚从义乌小商品博览会回来的王兰芬告诉记者,她们自己找来的订单,卖的是自主设计的产品,比起原来的来料加工,利润起码可以翻一倍。

  随着来料加工发展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转变,来料加工呈现出规模化、基地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省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9月底,我省29县来料加工企业达到1853家。

  “但是,在支持经纪人创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同时,我们仍应将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配套产品、生产环节扩散到村户加工,成为来料加工业务的供给者,更加直接地带动农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实现就地充分就业,充分地发挥来料加工的扶贫功能。”该负责人说。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经济·潮生活 00010 来料加工迎来2.0时代 2012-11-01 2776038 2 2012年11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