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扩张,爱好骑行的陈妙林告诉记者
适度调节体力与速度
本报记者 程瑶 实习生 万笑影
本报记者 程瑶 实习生 万笑影
记者:作为业内老大,您觉得现在旅游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陈妙林:员工的流动率比较高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去年,中国所有行业员工的平均流动率为28%左右,其中旅游业为30%左右,而我们开元虽好一点,但也有27%至28%的流动率。
在人员流动上,员工所处层次越高,流动率就越低。同样在基层职位,工作两年以上的人员流动率低一点,流动最快的是只工作了一年不到的员工。这既是是一个有关人心浮躁的社会问题,也和企业本身的环境有关。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还得通过企业自身实力的建设,这其中企业文化的建设是重要一环。
记者:您对骑行运动的爱好,是否影响开元的企业文化?
陈妙林: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精神富有的体现,唯有寓文化于企业运营,才能构建全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为,经营模式可以模仿,只有企业文化模仿不了。
我们说要文化立企,但做企业文化,不是什么都去做,而是要从一点做起,做成企业精神。在开元,不仅是我自己,自行车骑行已经成为了许多普通员工运动健身或生活出行的热选,而我们也把它作为一项固定的大型企业文化活动来举办。现在,开元所有酒店都有骑行队。每年9月1日,是开元的自行车骑行日,它在传播开元文化品牌的同时,也向社会倡导低碳环保、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可以说,开元在“骑行”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
骑行是一项极限运动,如果不能够坚持每天都锻炼,不管体质有多好都完成不了。这一点,与搞企业非常相似。骑自行车时,有时会累得产生一种退缩的感觉,这时候,也许会这么想,不愁吃又不愁穿,何必要去受这种苦。而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可能也会迷茫,特别是遇到烦心事和困难时,也会想着把企业卖掉或慢慢发展,或保持现有规模得了,这样日子也会很好过。
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有一个目标就能激励人,做到第五想着第三,做到第二就想着做老大。骑自行车也是这样,翻过一个山头,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但翻第二个还是这么痛苦,过了以后,又有一番成就感。
开元旅业集团的发展史就像一段长长的赛道,有上坡、下坡、急坡、缓坡,但好在我们都挨过来了。再说骑行,在从成都到拉萨的路上,我一边骑一边感悟,赚的钱多了就会有一种惰性,而这种惰性要用新的挑战来克服。人的一生只要有了一个目标,痛苦也会变成快乐,我们骑车看似很痛苦,但朝着一个目标去努力,当人家过不去,而我们过去了,这就是一种幸福和富有。
记者:当下,有些企业家也许感觉搞实业速度慢起来了,更难了,动力更少了,您如何看?
陈妙林:我的理念是,要稳妥地发展实业,慢一点没事,就跟骑行运动一样,为了冲在最前面,一开始就拼命骑,可后来没力气了。其实,翻过了一道坎就是胜利者,不一定是第一才算胜利者。骑行时,如遇下坡和平路,就可以快一点,而上坡的时候可以慢一些,这就和办实业一样,不可能永远保持在快速发展的状态。
就拿开元筹备上市的情况来说吧,去年和今年,开元有两次机会可以上市,联交所都通过了,但我们最后的决定还是缓一缓。因为,一是近期股市的情况都不好,二是我们也不急,没有把用于上市的钱提前用掉,也就没有资金的压力。
每一个企业家都不由自主担负着社会责任,这并不是体现在他捐了多少钱,而是看企业自身发展得好不好。有这份责任,企业家的动力就不能减。企业发展好了,交的税自然就多,对社会贡献就大,开元去年交税超过7亿元。员工也会觉得更踏实,归属感和成就感更强。饮水思源,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党的政策和国家的稳定繁荣, 企业家应勇挑重担,千方百计搞好实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