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蓝色家园

一场堵海:恩泽十万农民

  从海洋回望大陆腹地,三门湾区域仿佛插进了一只“大海之手”,而胡陈港,恰好位于食指的位置;而从陆地上看,宁海三门湾新区,像极一片翩翩起舞的枫树叶子,胡陈港,就像是叶子上的主径。

  这条给叶子输送水分和养分的主径,得来不易。历史上,胡陈港一带,除了胡陈山边有人居住,其余就是一片茫茫大海。随着长江中上游泥沙的不断冲刷,才慢慢有了积土,有了高出海平面的土墩。从台州、慈溪三北地区搬迁而来的移民陆续来此围垦,造就了当地勤勉、淳朴的民风。

  黄公渡、沥头渡、新城渡、大青渡……胡陈港出现之前,老百姓从海边进入宁海县城,必须经过这几个渡口,小船飘忽,浪潮起伏。历史如此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1963年的一场大旱,让宁海长街所依赖的车岙港供水不足,“最艰难的时候,都能看到水底的鱼。”林欧福回忆说,经与附近的力洋商议,人们决定“堵住大海”,围住一片内河淡水区来。

  透过宁海档案馆珍藏的一组老照片,我们能够复原这场始于1969年、历时10年的水利大战役的历史图景:一个个年轻人被动员起来,进驻胡陈港堵港工程工地,他们用手拉车,用钢钎手敲打,先投沙、再投石……施工高峰期,有上万人在这里堵海,吃住都在工地,用“国家出材料,百姓出气力,生产队计工分”的方式,靠人海战术为宁海三门湾造就了淡水良港。1979年,所有的配套工程宣告完成,当年10月,工程竣工验收。

  “刚开始土地是碱性的,只能种棉花和橘子,慢慢土质得到改良,胡陈港两岸的农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鼎盛期。”曾任长街区委秘书的林欧福笑着回忆说,“北有邱隘,南有长街”,胡陈港两岸一度物产丰美。

  “60年代茅草屋,70年代住平房,80年代砖瓦房,一盖就是两三层。”在胡陈港边的村子里,有老人这样传诵着胡陈港给长街、力洋两地百姓带来的滋润和恩泽。经脉通畅,则枝叶招展。上世纪90年代末,胡陈港周边种植的橘子受市场波动影响,收益减少,农业出现衰退。勤劳智慧的宁海人灵机一动,开始进行土地流转,酝酿规模经营。

  “有了胡陈港的灌溉,农业转型没有后顾之忧。”应亥宗介绍,目前这里建成了浙江东海岸10万亩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两岸60余个村、近10万人口开始品尝农业复兴带来的机遇和甜头。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蓝色家园 00019 一场堵海:恩泽十万农民 2012-07-17 浙江日报2012-07-1700017 2 2012年07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