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本报连续报道后,江建寻亲有新进展——

平阳一对夫妇来杭认亲

  本报杭州10月20日讯 “有两个人从温州平阳赶来,自称可能是你的父母,就在学校……”今天上午,正在杭州市第一福利院的江建,接到杭州江南专修学院老师郑学垠的电话,一时百感交集,无所适从:“他们是不是我的亲生父母,如果是,接下来该怎么办?”

  中午12时左右,江建从余杭赶到位于滨江的学校,当他走进会议室时,6位认亲者已在等候,双方沉默地对视了一会。

  “看到报纸上刊登的那些毛笔字后,我就有印象了,因为那些字是我写的。”陈国(化名)说,他们是平阳县鹤溪镇人。昨天中午,他们在杭州的亲戚看到报上的寻亲消息后,便来电询问他当初遗弃患小儿麻痹症儿子时,有没有留下点什么,他说用毛笔在一张尿布上写了遗弃的基本情况,只记得第一句是:“我是南方陈家村人氏”,其他的已经忘了。

  于是,夫妻俩昨天深夜从温州出发,今天一早,便与杭州的亲戚和朋友赶到学校来认亲。

  在现场,陈国的妻子始终趴在桌上,埋头痛哭。

  陈国也禁不住抽噎起来。他说,当时遗弃孩子,实在是出于无奈。1989年,孩子1岁时老发烧,借来1700多元看病,花了不少钱仍未见效,后来确定为小儿麻痹症。

  1990年1月,陈国带着孩子来杭州求医,因入院要交700元押金,而他身上只有500多元,妻子在家也未能筹到钱。无奈,他只好将孩子遗弃在杭州城站火车站旁的一家旅馆,希望好心人能收养。他买来毛笔,在一块尿布上写下一段文字,还留下320元,他自己回到家仅剩下11元。

  然而,据送江建到福利院的濮素贞老人回忆,江建是列车乘务员在打扫卫生时发现的。

  听着陈国的讲述,江建半信半疑。随后,陈国又拿出一张他儿女的合影给江建看,称他们兄妹长得比较像。

  “我脖子上的玉佩是什么样的?你们有没有什么其他玉佩可以证明?”江建问。

  陈国解释,其实那并不是玉佩,而是长命锁。“你能不能用毛笔写一下当时留下的字?”江建继续问道。

  “好的。”随即,陈国便拿起学校准备的毛笔写下:“我是南方陈家村人氏”9个字。而他对“陈家村人氏”的解释是,并不是叫陈家村,而是陈家的人。

  江建事后对记者说:“‘我是’这两个字比较像,照片也有一点点像!”

  认亲现场持续了1个多小时,双方真正的交谈并不多。陈国的妻子始终低头哭泣。出门的时候,陈国想抱抱坐着的江建,双手刚碰到江建的胳膊,却被随行的中年男子拉走。

  目前,双方已经初步打算进行亲子鉴定。本报也将继续关注此事。

  下图:林云龙 摄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平阳一对夫妇来杭认亲 2011-10-21 2189946 2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