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身在异地——
中年空巢,难言的失落
记者 黄宏 通讯员 单正钊
核心提示:
“中年空巢”,是最新出现的名词,指的是随着“80后”、“90后”独生子女异地求学、工作等原因,留守在家的父母进入新的生活状态——“中年空巢”。未来,还有更多的3口之家会出现“中年空巢”现象。如何应对“中年空巢”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社会各界对此十分关注。
孩子异地上大学、去外地工作、出国留学……
如今,越来越多以往围着孩子转的中年父母,开始面临一种新的生活状态,那就是“中年空巢”。
突然处于“空巢”的这些中年父母,容易出现心理上的空虚、亲情上的失落,尤其在节日期间,负面情绪则更加滋生,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谐。
孩子一走
生活全变
谈起“空巢”,家住杭州市葵巷社区的张云就有说不完的话。女儿沈一在广州读大学期间,她就曾饱受“思念之苦”。
“刚送孩子去广州读书时,我根本没想到,以后的日子会那么难熬。”张云说,一开始,她还沉浸在孩子考上大学的幸福中。
然而,把女儿送去读大学回到家的第2天,张云很习惯地起得很早,因为在以前,她几乎每天都是这么早起床准备早饭。“那天起床后,在家里转了一圈,突然想起,女儿不在身边,我起这么早,做什么呀?”张云当时觉得,心头有一股说不清的难受滋味在慢慢散开。
这种闷闷不乐的情绪,越来越强。“以前,孩子在身边,每天我都会有做不完的事,给孩子烧饭,安排这个、安排那个……时间久了,很习惯这种忙忙碌碌的生活。”张云说,孩子一走,生活就全变了。人一下子清闲下来,反而整个人都觉得空荡荡,不知道做什么好。
更让张云受不了的是:每到吃饭时,只能和丈夫两个人一起吃。“照理说,我还算坚强的,可是每到吃饭时,就会想起孩子,就特别想哭。”丈夫也拿她没辙。
对张云来说,那段日子,每天唯一的安慰,就是给女儿打个电话。“每天一起床,我就开始等待。”张云说,每次打电话前,她都会先给女儿发个短信,问有没有空,女儿回了短信,她就赶紧打过去,常常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
时间长了,电话费猛增。张云开始琢磨别的联系方式,有人向她推荐QQ。“说来也难为情,我当时根本不懂电脑,为了和孩子聊天,我买了台电脑,带着本字典,就这么和女儿聊上了。”
“开始时,QQ没有视频,只能打字,速度慢得要命。后来用起视频,聊天就方便多了。” 这种在想念孩子中煎熬的日子,过了整整3年,张云才慢慢有点适应“独立”,学会少“打扰”女儿:“我开始明白,孩子大了,就应该多留给她一些空间,让她展开翅膀自由地飞……”
中年空巢 问题不少
“中年空巢”这一现象,虽然直到最近才引起众人的关注,但事实上这个群众并不少。仅葵巷社区,属于“空巢中年”的家庭,就占社区总户数的三分之一多。
“我们那一辈人,兄弟姐妹基本都有好几个,也很少想过要离开杭州。”袁女士家住杭州永宁桥附近,她的儿子在上海工作。她说,现在这个社会,竞争太激烈,流动性太强,孩子不在身边是很正常的现象,很多父母想不“空巢”也难。
上海政法学院女性研究中心主任陈晓敏长期从事“空巢家庭”研究,她曾撰文指出,传统意义上的“空巢家庭”多指老年“空巢”,进入“空巢”阶段的父母大多接近或进入老年阶段,“空巢期”相对较短。然而,随着独生子女求学和谋职,相当一部分中年夫妇提前进入“空巢期”,这一阶段相应延长。
“中年空巢”,容易出现失落、焦虑等情感波动。网友“桃花开湖边”对此深有体会:“孩子在家时,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在一起说笑、出游,可今年儿子不在身边,我们两个也就没有什么心情出门游玩。有时太想儿子,就会跑到他的房间里看一看,坐一会儿。儿子今年‘十一’也没回家,那些天我几乎天天失眠……”
网友“威尼斯漫步”也有类似感受:“孩子上大学了,近20年来以孩子为中心的生活突然发生改变,心里顿时变得茫然、孤独起来。如今,家中的大男人以工作为重,小男人以学业为重,就我一下子没了重心,成了典型的‘空巢中年’。”
更让这些中年父母忧心的是,“空巢”后,平时隐藏的“代沟”开始出现了。
“我反对女儿在读书其间利用周末打工,因为女孩子容易受骗。可她嘴上说好,转身还是去打工。两地相隔,我也管不了。”张女士说,女儿没“出巢”前,是个“乖乖女”,离家后,就变得不大听话了。
“中年空巢”家庭,还容易引发婚姻生活的矛盾与危机。
专家指出,这个年纪的女性多面临退休,或赋闲在家,身体则开始逐渐步入更年期,生理和心理都经历着巨大变化,加上如今作为调解纽带的孩子不在身边,更容易遭遇婚姻危机。
转移重心 重拾爱好
“孩子在长大,将来他肯定要独立生活。” 杭州 市民崔云,女儿在成都西华大学读书。
女儿上大学之初,崔云也曾饱尝“空巢”之苦,之后她慢慢想通了,觉得孩子异地上大学,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使自己提前学会适应与孩子分开的生活”。
“‘空巢’期,也是孩子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时期。这段时期,无论对于家长,还是对于孩子来说,都很重要。处理得好不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有专家认为,处在“空巢”期的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的独立性在增强;作为子女,则应该认识到父母对孩子的不舍,平时多联系沟通。
专家指出,“空巢”孤独感主要还是因为心里空,是一种“心理空巢”的表现,其根源在于一些父母的育儿观念,“为什么发达国家这样的事例相对比较少,主要就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父母和孩子大都拥有各自的较多私人空间,这样孩子离开时,父母就不会感到太大的失落。”
心理医生孙春云认为,针对“中年空巢”出现的焦虑、抑郁等问题,从行为层面上进行干预最为有效。出现焦虑情绪的家长应克制自己频繁联系孩子的行为,把自己一度放弃的爱好和专长找回来,充分利用时间,好好享受生活。这样,他们慢慢就会发现,“空巢”生活也其实也可以很滋润,很美好。
家住树园小区的张女士,在生孩子前,有睡觉前看小说的爱好。孩子生下后,因为要抚养孩子,很累也很辛苦,早已忘了这一爱好。孩子上大学后,起初感到空虚寂寞的她,突然发现自己可以重拾爱好,“我和孩子开玩笑说,我终又获得‘新生’了”。
采访中,记者发现,孩子“离巢”后,有的中年夫妻开始“二度恋情”。“孩子生得太早,我们一直没有充分的时间享受两人世界。”杭州市民刘女士说,孩子工作后,她和丈夫常常一起购物、散步、出游,仿佛找回了当初恋爱时的生活与感觉。
浙江大学教授王小章:出现“中年空巢”现象,主要和父母对独生子女过于关注有关,几乎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孩子一旦离开家庭,父母就会感到心中空空荡荡。应该鼓励这些中年人多发展一些兴趣爱好,多参加社会交际活动,将心态及时调整过来,从心里认识到孩子长大了,离开父母、追求自己的前途是很正常的事。政府部门、社区也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帮助“空巢”的中年夫妇尽快实现心理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