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今日关注

寻找城市的清凉表情

  高温炙烤,是自然界向人类抛出的“难题”。虽然社会在不断进步,但并非人人都能安坐家中或享受职场空调的凉意。于是,我们不得不思考:政府与社会能为城市降温做些什么,能为那些被高温焦灼着的人做些什么?

  最“传统”的纳凉人

  一张小板凳、一把蒲扇,每天傍晚,成群结队的居民就带着这两件“家伙”,走进宁波石浦渔港古城。他们或拾级而坐,或躺在凉床上,或光着脚丫……

  他们都是住在古城附近或曾经住在古城里的居民,当夏夜降临,还是习惯回到古城里纳凉、聊天。

  “古城多的是木制结构的房屋,冬暖夏凉,温度比外面低好几度呢。以前住在里面的时候,很多亲朋都来我家乘凉。”马布银曾在古城住了多年。现在傍晚去古城纳凉成为他一天的期待。在那里,和老朋友聊聊天、喝喝茶、下下棋,难熬的夏夜转眼而过。

  石浦渔港古城已有600年历史,是当地售票的景点,但政府对当地百姓纳凉却免费开放。象山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政府投入一亿多元资金改善了古镇的各种设施,对162户沿街人家的木结构房屋进行立面修复,拆除5000多平方米新房,恢复或重建一批景点,以方便百姓纳凉。”位于古城内中街之首的关帝庙,总占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容纳了不少乘凉的居民。

  点评:搜索城市,我们会发现很多空置的旧设施,比如防空洞、老房子。翻出这些过时的设施,我们依然能找到“古为今用”的理由,化出无限可能。

  最“书香”的纳凉地

  傍晚,工厂里忙碌了一天的重庆姑娘谭未,下班后就直奔社区图书馆。她找了几本喜欢的书,坐在靠窗的老位置上,那里正对着空调。

  外面36度高温,图书馆里却凉风习习,风扇、空调同时开足马力。谭未刚进来时还满头大汗,不到五分钟,已不见了汗珠。“图书馆里可以一边看书充电,一边享受清凉!”她很满意。

  这个面积大约30平方米的社区图书馆里,还有几十个外来工,空间挤得满满当当。

  如今,宁波北仑区新碶街道外来工都有了这样“书香四溢”的避暑地。

  新碶街道聚集大小工业企业8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有250余家,外来务工人员超过24万人。街道党工委委员林雪凤介绍说:“街道内24个村和13个社区都建有图书室,拥有藏书近10万册,为让外来工们也享受清凉,这些图书馆现在均免费向辖区外来务工人员开放。”

  宁波卓新接插件通讯有限公司的阅览室里,各种图书和杂志堆得满满的,足足有4000余册,平时阅览室每天中午、晚上开放一次,每次一个小时左右。现在天气热,每天晚上来阅览室看书的职工多了,公司还特地延长了开放时间。

  点评:“纳凉工程”并不仅仅是一个场地、一台空调、一杯水,更应该像个多功能的“组合箱”,其中少不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图书馆纳凉,让清凉遭遇文化,激荡出无数火花。

  最“绿色”的纳凉法

  这些天,家住镇海东河新村9号楼的庄绮芬阿姨每天都和“聊友”们一起,坐在东长营弄的树阴下避暑纳凉。路上70多棵大树郁郁葱葱,并字排开,它们张大臂膀,为人们挡去灼人的阳光。

  这片纳凉地位于城东社区,附近居住着277户居民。房子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住着不少老年人。

  “我们老年人喜欢找个阴凉的地方吹吹自然风。”说起这成片的树阴,住在11幢的张春香抢着告诉记者,树阴都是社区居民自己搞的绿化。今年3月,社区启动了垂直绿化行动,将东河新村、东河小区、鼓韵花苑三个小区进行了垂直绿化。

  “这不,今年这垂直绿化带就派上了用场,持续的高温,附近老年居民经常选择早上或者下午,在这片天然纳凉地悠闲地聊天、读报、织毛衣……”张春香笑着说。

  点评:靠政府“主力”的社会公益纳凉点与民众需求相比,毕竟有限,只有发动百姓的力量去“自制”纳凉工程,才可能有社会最经济的“投入”和最富裕的“产出”。

  最“滋味”的纳凉夜

  晚上7时,慈溪市掌起镇古窑浦村村民戎妙华一吃完晚饭,就约上左邻右舍上广场看戏去。一路上微风迎面,他告诉记者:“小山村里温差大,白天还是35摄氏度高温,现在已经起了凉风,所以我们都爱到户外纳凉。”

  广场上早已挤满了人,年轻人趁着演出还没开始,在篮球场上打篮球;调皮的小孩子跑到后场,“探秘”台下正在梳妆的演员。

  “我们村是镇里最偏远的村庄,以前看戏,都要跑到好几里地以外,今晚市里送大戏,可不能错过。”戎妙华美美地想着,坐在空旷的广场上,吹吹风,看看戏,这个夏天该有多惬意啊。平常的夏夜,他不过是无聊地坐在家门口聊天,生活多点内容,是小山村人的小小梦想。

  像这样,慈溪全市每年投入3000万元资金,开展了“千场电影百场戏剧进农村”、“相约星光下、文化送百村”等“文化纳凉”活动。目前,全市297个行政村、48个社区中已有226个行政村(社区)建起了村落文化宫,拥有各类村级文体队伍1800多支、文艺骨干3000多人,每年举办活动600场次以上。

  烟墩村农民余寅宝家里,设有一个常年演出的戏台,每星期二、五晚上,从台上唱戏的,到台下看戏的,全是当地农民。炎夏时分,他们家的演出又增加了好几个场次,充实农民的纳凉文化。

  点评:在许多社区里,居民们爱到户外纳凉,我们要做的,或许是给纳凉加点“料”,让炎炎夏日变得丰富而生动。

  最周到的纳凉洞

  7月1日,杭州正式免费开放9处防空洞,供市民纳凉避暑。这也是杭州连续第八年在高温时节“避暑纳凉,让洞于民”。 

  在位于杭州吴山附近的一处纳凉避暑点,刚走到防空洞附近,就感到一阵凉意。防空洞外有统一的“杭州市避暑纳凉点”字样的标识,入口处还有一个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洞内和室外温度。室温只有20多摄氏度的防空洞内整洁安静,桌椅板凳、免费饮用水、一次性水杯、常用防暑降温药品等一应俱全。

  据了解,这些免费开放的防空洞在去年实现了“通风”、“通信”、“通水”、“通有线”、“通排污”,今年杭州市人防办又在具备条件的3个点接入了无线上网信号,在防空洞内实现了“通网络”。此外,位于吴山的纳凉点还新增设了15个带漏电保护装置的电瓶及手机充电点,为避暑纳凉市民提供电力服务。人防办还请杭州市疾控中心对各开放点的空气指标进行了统一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各个开放点的空气质量比往年更好。 

  杭州今年免费开放的9处防空洞面积超过了4000平方米。部分开放点还设有演出区,届时志愿者将为市民现场表演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在过去的7年中,杭州市开放的防空洞共接待群众93.6万余人次。

  点评:一个个普通的防空洞,添置了许多现代化的设施,山洞不再冰凉,无形中多了许多温暖的人文关怀。

  最温馨的纳凉茶

  早上8时多,太阳明晃晃的。温州东门红日亭里,85岁的徐爱华正在“坐镇”。她在红日亭茶摊帮忙已经有20多年了。

  7月3日开始,直到农历中秋节,伏茶摊每天都要供应超过8吨茶水,滋润来来往往的路人。63岁的郑正木老伯在红日亭伏茶摊烧伏茶已经有八九年。凌晨两三点,郑老伯就醒了,把中药先浸泡近一个小时,这样熬出来的茶才浓。而后打开锅炉烧茶又是近一个小时,把茶水灌进大桶,十个大桶陆续灌满。到了早上6时多,郑老伯他们就骑着小三轮,一趟两小桶地不断把茶水送到榕树下。

  经过的路人,附近的街坊邻居,公交站头等待的乘客,甚至还有开着私家车的人,都会来红日亭喝上一杯伏茶解暑,或是灌上些伏茶带回家。

  “过几天气温再高一些,一天要烧十几吨伏茶。”75岁的张明森老人是红日亭现在的带头人,不仅没有报酬,往往还要倒贴,但他和21位同伴从早到晚,忙得满头大汗也心甘情愿。他说,这样大的供应量,资金来源都靠好心人捐赠。61岁的黄爱妹管着账,坐在亭子里,每天给捐款的人开收据。收据上有个红日亭自制的印章,上面刻着:祝愿好心人一生平安、万事顺利。

  除红日亭因夏天烧茶、冬天施粥而声名远扬外,还有龙湾、永嘉等地企业家捐赠十几万元、专门雇人在公交站头烧茶的事广为传播。许多新建社区,在老人亭里也保留了这一民间行善的习俗。

  现在不少伏茶摊的日供应量,都以吨计。温州城区东门一带尤甚,望江路上,几百米就有一处伏茶摊,水门头、望江亭等处,都在大榕树下悬挂出免费伏茶的横幅。

  点评:小小一杯茶,凝聚着行善人的一份心意、一份辛劳。几十年如一日,他们的坚守,是人间真情的见证,这份爱心像涟漪一样荡开来,弥漫到整个社会。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04 寻找城市的清凉表情 2010-07-23 nw.D1000FFN_20100723_2-00004 2 2010年07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