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人文世界·梦工场

“主旋律”影片 如何打动人心

  电影《张思德》的编剧刘恒曾这样说:“是什么让张思德们这些最普通的人成就了伟大的事业?是信仰,是为了信仰而牺牲。” 

  这些年,一大批创作者用日益精湛的艺术手法,让一部部主旋律作品变得可亲可近,让观众因为一部电影、一部戏而感到自己也随之美好,随之纯粹,哪怕这种精神的沐浴只是瞬间。 

  为什么众多艺术家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创作重心放在了主旋律上?因为他们看到时代需要主旋律,更因为他们在主旋律影片的创作中,真切地体会了一种社会责任,并从万千观众的感动和共鸣中,获得了艺术工作者的成就感——这是远比名利更高的奖赏。 

  今天仍有不少人一听到“主旋律”就会皱眉头,这不是主旋律本身的过错,而是曾经不成熟的艺术探索留下的后遗症。“主旋律”概念提出的20多年里,重要的不仅是对“主旋律”的各种讨论,还有伴随着这些讨论而进行的多样化的艺术探索,伴随着《焦裕禄》、《生死抉择》、《激情燃烧的岁月》等一批佳作走入观众视野而开始形成的共识——“主旋律”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美好的内核,它包含着人类共有的优秀品质与永恒价值,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好莱坞并不仅仅是一个电影工业,更代表着美国的价值观和自我形象塑造。任何一个国家,影视戏剧等艺术形式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都有其教化的现世功能。在大众文化日益兴起,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对“内”来说,我们价值体系的完善与民族凝聚力的强化,需要“主旋律”;对“外”而言,我们民族形象的展示与国家文化安全的保障,同样需要“主旋律”。 

  当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意识到“主旋律”之于民族的重要性甚至紧迫性,并付诸实践之时,人们确实需要思考:我们该对唱响主旋律承担起怎样的社会责任?如何让更多的人摒除成见,走近主旋律?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梦工场 00019 “主旋律”影片 如何打动人心 2010-07-21 nw.D1000FFN_20100721_5-00019 2 2010年07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