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援建指挥部投入305万元——
为27个孩子建小学
本报记者 吴雅茗 杨晓政
本报记者 吴雅茗 杨晓政
一座漂亮的小学,篮球场围墙上彩绘着“衢州南孔”连环画,还有深红色的塑胶跑道和簇新的2台乒乓球桌,计算机教室里一共有20多台电脑……不过全校只有16名小学生,还有11名学前班孩子。
它差一点就消失了,浙江衢州援建的青川县马公乡马公小学。
孩子的敬礼
2010年4月16日下午5时,我们从青川马公乡的山路上往回赶,左边是高山,右边是悬崖,狭窄的山路几乎不能会车,两辆越野车扬起高高的尘土,在大山里几乎显得嚣张。前一辆车过去了,走在路边的小女孩牵着弟弟的手,惊愕地回头。然后她微笑着很快将另一只手举过头顶,向我们的车行了少先队队礼——她认得我们是浙江来的叔叔阿姨。
我们心和胃之间的地方抽动了一下,喉口有些堵。
马公小学的学生们每天放学都要背着大书包,走这样的山路,从半小时到2小时不等。而孩子们正因为回家的路“这么短”而发自内心地感激浙江人。
“我们学校一共只有16个小学生,加上学前班11人,一共27人。如果不是浙江人坚持要建设马公小学,这些孩子大约每天还需要多走2小时路。”马公小学校长朱理华说。
小学生16人
马公乡是青川县最偏远、条件最艰苦、交通最不便的乡镇,被叫做青川的西藏。我们从成都出发到青川县城,开车5个多小时,从青川再到马公又是3个多小时,到了山上遇见校长朱理华,我们想记下他的联系方式,朱校长带着些惭愧地回答:“我没得手机。我们这里收不到手机(信号)。”53岁的校长朱理华干干瘦瘦,更像一个庄户汉子。
包括校长,马公小学一共5个老师,两个年级。6年级一共4个孩子,10-12岁;2年级一共12个孩子,7-9岁。
远、累、闭塞——这就是马公给我的第一印象。
2小时山路是“起步价”
“150厘米=1.5米”,一楼6年级教室的黑板上写着这样的等式。6年级的4个孩子分前后两排,坐得笔挺。
12岁的男孩吴磊原本正在认真地上数学课,大山外的客人让他忍不住眼睛往门外瞟。
吴磊身高1.35米,班里个子最小却是班长。一张圆脸,一双大眼睛十分灵气,普通话十分标准,一字一顿:“……造房子有政府帮,外来人员也给了我们帮助,我们才能修好了房子……”
记者还在惊异于他成熟的表达能力,孩童的娇嗔就出现了:“爸爸没生病的时候,我一直很幸福,没有干过那种重活。”
他说的是收割油菜、种玉米、种土豆、做饭。
地震震垮了吴家的房子,爸爸又突然脑出血只能在家养病,儿子就成了家里的主劳力。
地震后,吴磊到邻近的江油上过一段时间学,一个月回家一次,坐公交车到山下的官庄镇,再走3个小时山路回家。去年马公小学建后,他转学回来了:“现在每天都可以回家,走的路也不算远了,来回只要2小时。”
走2小时山路上下学,算是马公的“起步价”。2年级9岁的李涛来回需要走3个小时,2年级7岁的李金莺因为住得远,母亲选择了陪读,住在小学隔壁的村民家里,帮房东干干家务农活,抵充房租。
被浙江人感动
建这所只有4个教室的小学,浙江省衢州市支援青川马公乡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投入305万。
“换成在浙江,这样的学校早就撤并了。当初灾后青川县里也定下来这样做了。”指挥部指挥长毛建国挥挥手,大声说。
可是如果没有这个学校,马公乡的孩子们每天来回就得走4小时山路,去石坝乡念书。“还不仅仅是路远。青川山体‘缺钙’,土质酥松,盘山路上,山体随时滑坡塌方,孩子那是冒着生命危险上学啊!”衢州援建干部说。
马公乡常住人口700多人,被称为青川的西藏,农户住得极分散,最大的村庄聚集点只有14户人家,有的只有一户人家独住。
“宁可多花钱,也要让孩子就近上学,”毛建国认为:“既然县里没有叫老百姓迁走,就应该给他们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2008年9月下旬,为了让县里收回“成命”,指挥部每天有人在县里等县长。3天后,他们终于在深夜11点等到了向陈县长汇报的机会。这一碰,互相都被感动了。
毛建国感动:因为当时的陈县长忙得连晚饭都没吃;而陈县长感动于这拨援建的浙江人,会把青川孩子的事当成自己孩子的事来办。
被感动的县长改变了决策,一纸批文,小学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