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5·12,为了重生的纪念

文章导航

指挥部一对“80后”党员夫妻——

与灾区学生有个约定

  本报记者 吴雅茗 金毅

  

  她,临海汛桥中学的一名体育老师,人生本来不会与青川有交集。

  2008年9月2日,她的他毅然踏上援建青川之路。启程当天上午,他们匆匆完成了结婚登记。

  他们的蜜月,在长途电话中度过。他在电话中向她倾诉得最多的,不是相思之情,而是援建工作,讲那个被白龙湖水围困的青川营盘乡,讲那里的百姓、讲援建中碰到的孩子。

  时间一久,她也对远方的那个孤岛产生了感情。特别是她听丈夫说当地许多孩子不会讲普通话时,身为教师的她心灵受到了震撼,因而决定报名支教,两人相约灾区。

  2009年3月18日,她成了浙江省支教团的成员之一。车子颠簸到青川。指挥部所有同志到码头上用最热烈的方式迎接她。一张大红“囍”字,使临海市援建指挥部驻地的一间板房成了“新房”。在这里,指挥部为他们举行了一次难忘的婚礼。大家昵称她“板房新娘”。

  “板房新娘”成了营盘乡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她的“蜜月”蜜少苦多。孩子们的学习基础不好,她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备课,尽可能把课讲得生动易记。学校没有英语老师,学体育的她重拾课本,自己先学,再教孩子,教了两个年级。

  她的一名学生从邻校转学而来,因为要好小伙伴在地震中离去而特别孤僻,不爱学习。她特地将他从最后一桌调到第一桌,安排班干部时时带他一起参加活动。孩子慢慢走出阴影,上学期末,这名学生语文考了88分。

  家访,是一件苦差事。学生大多住得很远,最远的一次要来回走6个小时山路。一次家访返回时,漫漫山路不见尽头,夜色浓重,夜鸟惊飞,迷路又无助的她止不住泪洒归途。后来,他也成了助教,路远的家访,也一同前往。

  孩子们爱这个会用多媒体上课的老师。有时支教团开会,她离开半天,孩子们以为她要走了。于是,她和孩子们有了第一个约定:你们语文期末考到70分,我就留下来。

  结果,她刚来时语文还只有57分的班级,支教一个学期,全班学生在广元市统一组织的期末考试中,平均成绩提高到72分。

  她遵守了诺言,回浙江办了一年的续任手续,没几天就回到了青川。学生们不知情,以为她学期结束又要走。2009年底,学生眼巴巴地和她约定:陈老师,如果我们考到75分,你就不走了吧?她笑着点点头。结果,孩子们考到了78分。

  似乎知道她要走,2010年的4月,孩子又来讨约定:“陈老师,如果我们考80分,你是不是就不走了?”看着孩子期待的眼神,她不知如何作答。

  但是,归期已近,今年6月底的学期结束后,她要返回临海。那里,也有需要她的学生,有惦记她的家人。她的爱人,也将在9月全面完成援建任务返回浙江。

  她,叫陈芬芳,临海汛桥中学的一名体育教师,如今是营盘乡的语文、英语教师。她的他,叫徐世卿,临海指挥部的一名干部。他们说,经过青川的历炼,以后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当无数同龄人在条件优越的城市尽情享受生活时,陈芬芳、徐世卿这对“80后”党员夫妻,却从浙江来到艰苦的援川前线,联袂书写着不一样的人生和青春。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5·12,为了重生的纪念 00016 与灾区学生有个约定 2010-05-12 nw.D1000FFN_20100512_7-00016 2 2010年05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