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文体

文章导航

一杆本垒打 捧回特等奖

  通讯员 周炜 

  

  本报讯 “棒球杆的最佳击球点是在顶端吗?为什么美国棒球联赛不用金属球杆?”今年2月9日,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在官网公布试题,来自全世界各个大学的2600多支团队参加竞赛。前几天,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官网公布了比赛结果,3位从没玩过棒球的浙江大学本科生成为全球获得特等奖(outstanding winner)的13支队伍之一。

  数学建模是数学走向应用的必经之路。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最著名的国际大学生竞赛之一,初起于20世纪80年代,比赛采用通讯方式进行。要求以3个本科生组成一个小组,在4天时间内,就指定的问题完成从建立模型、求解、验证到论文撰写的全部工作。据了解,浙江大学自2000年参赛以来,已经3次获得特等奖、40多次一等奖。

  获得2010年比赛特等奖的浙大小组3位成员分别来自机械系的岳作功、控制系的赵聪、高分子系的阳宇光。他们是在上《数学建模》这门课时认识的,都是杨启帆教授的学生。

  这样的比赛怎样才能获胜?3位大3本科生说,制胜法宝在于改变一种思维方式,从问题出发去寻求知识和解决之道,这样比较容易保持求知的热情和学习的信心。 

  比赛开始的第一天,从网上拿到题目——“棒球杆优化设计”之后,3位大学生眼前一亮,“但一亮之后,就立刻暗淡了。”岳作功说,我们都不了解棒球,甚至连碰都没碰过。

  于是,岳作功和阳宇光相约去图书馆寻找相关工具书,赵聪则留守进行上网搜索。经过一天的搜索,顺藤摸瓜,赵聪找到相关的论文有四五十篇,都是英文的,字体缩小后正反打印出来还有厚厚的一摞,当天,三人分头开“啃”。

  随着问题的深入,他们发现,建模还必须涉及棒球杆的结构和材质的问题,于是,大家又分头去研究软木、橡胶、铝等不同材质的特性。一天下来,终于对“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基本理清楚了,对于解决问题的框架,也有了初步的打算。一个无从入手的问题开始渐渐有了眉目。

  “每一次都是从问题出发去找解决办法,许多知识要靠自学,不知不觉中就学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岳作功自己经常去旁听不同专业的课程,在他的书架上,除了七八个方向的数学类教科书外,还有各类计算机软件、环境、生物等方面的书,甚至还有哲学书。

  赵聪说,是数学建模课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做到这一点他差不多花去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改变是从上杨启帆老师的《数学建模》课开始的。“他的课像故事课一样,每次都是从案例开始,一个案例起码讲一节课”。小赵记得很清楚,杨老师大一时第二次课讲的是“养牛场的养殖户如何才能不用动秤,就比较准确地目测出牛的重量”。

  “这种从问题出发的学习,让我们改变了学习的方法和状态。”岳作功感叹说,“我们从小学起,就开始学习各种方法,所做的题目就是为了掌握一种方法,于是走入一个误区,总是认为知识学得越难越好,就像解题,以为用到越高深的知识就越好。长此以往,让我们忽视了对问题本身的分析和关注。而从问题出发的学习,不但让我们开始重视对问题本身的分析,还让我们保有了对新鲜知识的兴趣和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文体 00008 一杆本垒打 捧回特等奖 2010-05-03 nw.D1000FFN_20100503_2-00008 2 2010年05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