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f0009版:喜庆新中国六十华诞·经典中国

五星红旗高扬南极

  历史档案:1984年11月20日,“向阳红十号”和“J121号”两艘考察船从上海黄浦江畔鸣笛起航,奏响了中国人远征南极的序曲。考察船上搭载着中国首支南极考察编队,建设中国第一座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此后25年的南极科考,中国科学家为探索南极奥秘、造福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争取到了应有的权益和地位。

  

  作为落后于世界极地考察大国一个世纪的“迟到者”,中华民族从第一次踏上南极大陆并建成第一座南极考察站,到如今“雪龙号”科考船、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以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一船、三站、一中心”的南极科考事业格局形成,顺利开展25次南极和5次南极内陆考察,登顶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夺得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领域拓展的先机,只用了25年。

  而在这一历程中,位于杭州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始终活跃其中。

  现供职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董兆乾和颜其德,都是当年海洋二所参与建设长城站的亲历者。1980年,董兆乾应澳大利亚南极局之邀,代表中国科学家首赴南极洲考察,为我国后来自行组建考察队积累了宝贵经验。之后,颜其德等几位科学家参与执笔起草了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和长城站建设的计划。 

  南极是地球上最后一块蕴藏丰富资源、尚未开发的净土。上世纪80年代初,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4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基地。因为在南极没有科考站,我国于1983年5月以缔约国身份加入《南极条约》时,只是条约参加国里的“二等公民”。

  一定要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南极上空!1984年11月20日,搭载着我国首支南极洲考察队和南大洋考察队的“向阳红十号”和“J121号”两艘考察船驶离上海,斜穿太平洋,前往南极半岛的乔治王岛。

  怀揣为祖国争光、造福人类的理想,从上海到南极半岛近2万公里的航途中,南大洋考察队的科考人员克服一系列困难,出色地完成了沿途海洋水文、重力、磁力、海底地貌等综合性考察。1984年12月26日,中国首支南极洲考察队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抵达乔治王岛,队员们高喊:“南极,中国人来了!” 

  此行最重要的任务是在南极大陆建立科学考察站。艰苦的劳动从登陆当天就开始。回忆起那段日子,颜其德总会热泪盈眶:“每天拖着疲弱的身躯,与风雪、时间和精神压力作抗争。” 

  1985年2月20日,长城站落成,100多条汉子抱在一起喜极而泣。在长城站主楼前,竖立了一块路标牌,标明了长城站与北京的距离:17501.949公里。 

  此后,我国每年都派出科考队赴南极,至今共开展了25次南极科考,此后又建立了中山站、昆仑站,获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我国的新老科学家们搜集到了大量极地考察数据,广泛开展了极地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冰川学、地质与地球物理学、海洋学、高空大气物理学、测绘学、环境科学和人类医学等多学科考察,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绩。目前,我国拥有南极陨石数量已跃居世界第3位,在南极大陆地质构造泛非事件研究、南极大磷虾生物生态学研究和高层大气物理学的南北极对比研究等重大科学研究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我国在南极事务上的国际地位从此有了质的转变,相继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COMNAP)和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育委员会(CCAMLR)的成员。


浙江日报 喜庆新中国六十华诞·经典中国 f0009 五星红旗高扬南极 本报记者 朱馨 通讯员 赵瑜 孙湫词 2009-09-30 48256F32002924A64825762600177901 2 2009年09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