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f0009版:喜庆新中国六十华诞·经典中国

三峡,百年梦圆

  历史档案:从1918年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三峡大坝设想起,建设三峡大坝,治理长江流域频繁而严重的洪涝灾害,就成为中国人的梦想。伴随着新中国国力的增强,这个梦想才得以实现。如今一座坝高18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年最大发电量达1000亿千瓦时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巍然屹立于三峡,成为中国崛起的新象征。

  

  8月中旬,雨后初晴,记者走进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坝区,这里就是举世无双的三峡工程所在地。登高远眺,三峡大坝巍然挺立,滚滚江水从不远处的西陵峡轰然迸出,又浩然东去,给人无限遐想。

  一个世纪以来,长江三峡见证了贫穷落后的旧中国跃变为日益强盛的新中国,也见证了一个民族的百年三峡梦。

  高峡出平湖

  8月12日,记者登上三峡大坝时,这里5天前刚刚经历了长江上游5年来的最大洪峰,过坝洪峰流量最高达每秒5.5万立方米。

  “三峡大坝的拦截调蓄,大大减轻了下游的防洪压力。”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潘大中自豪地说。

  全长6300余公里的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养育着流域内占我国三分之一的人口。然而,频繁严重的洪涝灾害,一直威胁着流域内的广大地区。控制长江洪水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

  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最早提出了建设三峡大坝的设想,但因国弱民穷,无果而终。

  新中国领导人将治水纳入重要的治国之策。1956年,毛泽东在武汉畅游长江后,写下了著名诗篇《水调歌头·游泳》。诗中写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其中所说的“高峡”和“石壁”,就是设想中的三峡工程。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三峡工程勘测设计全面展开。1970年12月,长江葛洲坝工程批准兴建,到1989年全部建成,这是为建设三峡工程作实战准备的实验坝。198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通知,成立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并聘请412位一流专家、21位特邀顾问,组成14个专家组对三峡工程的规划、设计开展论证。

  现任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局长助理的何炜,这一年大学刚毕业来到宜昌,配合有关专家开展前期论证。谈起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论证,他感慨万千:“三峡工程是一项举世瞩目的大工程,它牵涉到上千亿元工程投资,上百万移民安置,还有泥沙淤积等环保问题,都需慎之又慎、反复论证。” 

  经充分调查论证,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将关于三峡工程建设正反两方面的意见,提供给全体人大代表进行投票表决。1767位人大代表投出赞成票,占代表总数的67.2%。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对重大工程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投票表决,它表明党和国家对这项重大工程极为慎重。”潘大中说。

  当惊世界殊

  199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在湖北宜昌市挂牌成立,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直接领导下,负责三峡枢纽工程建设。一年后的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三峡工程分三个阶段进行施工,从1993年的准备工程算起,总工期为17年,2009年工程全部竣工。第一阶段为施工准备及一期工程,以1997年实现大江截流为标志;第二阶段为二期工程,以2003年实现水库初期蓄水135米、首批机组发电和双线五级船闸通航为标志;第三阶段为三期工程,以2009年实现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和枢纽工程完建为标志。

  三峡工程号称“全球一号水电工程”,翻开世界水利工程建筑史,像三峡工程这样集多种难度于一身的极为罕见:一期工程的大江截流可谓“难中之难”,其围堰水深及合龙时的设计流量均史无前例;导流明渠截流工程难度之大、工期之紧、施工强度之高,在当今筑坝截流工程中绝无仅有;三期工程的大坝混凝土建筑量之大和浇筑质量要求之高,同样世所罕见;还有船闸高边坡开挖、水库泥沙问题的处理,都是备受世界关注的难点。

  面对这一道道“世界级”难关,三峡工程几乎汇集了国内相关学科的所有权威,施工最高峰有近4万人现场施工,全体工程人员群策群力,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将难题一一攻克。17年来,三峡工程在大坝混凝土施工技术、特大型发电机组安装设计技术、大型船闸输水施工技术等方面,创下了100多项世界之最,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1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多项,专利数百项。

  “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这一切根本不可想象。”潘大中说,综合国力日益强盛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使古老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

  2006年5月19日,在三峡大坝即将建成的前一天,美国《华盛顿邮报》这样写道:“三峡大坝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最宏大的工程,它的建成也将成为中国崛起的新象征。三峡大坝不仅展示了中国领导人决意实现中国崛起的雄心,而且也充分展现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三峡坝巍然耸立,不仅是一座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混凝土大坝,更是13亿中国人倾心熔铸的民族丰碑。


浙江日报 喜庆新中国六十华诞·经典中国 f0009 三峡,百年梦圆 本报记者 肖国强 通讯员 吴冬 实习生 赵瑜 2009-09-30 48256F32002924A648257626003FDF17 2 2009年09月30日 星期三